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院校库 > 考研大纲 >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11《中医综合》已更新

来源:天任教育 | 更新时间:2023-05-19

以下《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11《中医综合》已更新》由天任考研小编整理,供大家阅读参考。大纲作为考试的指挥棒,在阅读的使用顺序上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新大纲公布以后,首先要仔细研读,找出新大纲变化的内容,对于删除的考点,可以把它们抛在脑后,对于考点拆分与合并的知识点稍加注意即可,因为这些知识点已经复习过了,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新增考点。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 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 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四门 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 分

(2)中药学:60 分

(3)中医诊断学: 90 分

(4)方剂学:60 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 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 3-5 个题型。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 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掌握精气的基本涵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精气概念的源流;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 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 生理病理表现。

了解心包络的概念、功能;命门的概念、部位、功能的认识。

第三节 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生理病理表现。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了解五脏与脑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脏与脏相互之间的生理关系。

熟悉脏与腑的生理关系。

了解脏与脏、脏与腑相互之间的病理联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功能。

了解精的分类、代谢。

第二节 气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第三节 血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血的代谢(生成、运行)。

第四节 津液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第五节 神

熟悉神的概念;人体之神的功能。

了解人体之神的形成。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掌握气血之间的关系。

熟悉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掌握经络的概念。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了解经别、别络、孙络、浮络、经筋、皮部的概念、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 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

熟悉体质的构成。

了解体质的标志、特点;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影响体质的因素。

了解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掌握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 因

概述

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熟悉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了解病因学说的概念、形成。

第一节 六 淫

掌握六淫的概念、致病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熟悉六淫的病证特点。

第二节 疠 气

掌握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了解疠气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了解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第 4 页 共 22 页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熟悉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熟悉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六节 病理产物

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了解结石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了解其他病因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 病 机

第一节 发病

掌握发病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了解发病学说的概念;发病的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正气、邪气、虚、 实的概念;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 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概念;气虚、气机失调、血虚的概念。

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

了解病机的层次结构;邪正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精虚、精瘀、血热、血 寒、精气关系、精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特点。

第三节 内生五邪

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类型。

了解内生五邪的病机。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了解疾病传变的概念、形式、影响传变的因素;疾病转归的概念、形式。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 生

掌握养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熟悉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预 防

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

熟悉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治 则

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 制宜等治则的概念;正治反治的内容。

熟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的临床运用。

了解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 调和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治 则。

第二部分 中药学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在中药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本草学著作的作者,成书年 代,载药数目。

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概况。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

掌握地道药材的含义,熟悉不同部位药材的采集时间,中药贮藏与疗效的关系; 熟悉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采集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贮藏养护中药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

掌握炮制的目的;

了解常用主要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五味的含义及 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含义,归经的含义及依据;

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熟悉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

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 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 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为何必须与气味、升降浮沉 合参,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 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 事项,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熟悉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

了解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及相互关系,中药功效的分类。

第六章 中药的应用

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掌握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的临床意义。

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 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禁忌的含义;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

掌握剂量的含义,熟悉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常用剂型;了解公、 市制剂量的计算单位及换算;

掌握剂量变化的依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 法。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 花、柴胡、葛根(附: 葛花) 等 13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 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香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苍耳草)、 辛夷、蝉蜕、蔓荆子、升麻等 9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紫苏梗、葱白、胡荽、柽柳、浮萍、淡豆豉、木贼、谷精草等 10 味药的功效、 主治。

第二章 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 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附: 鲜地黄)、玄参、牡丹皮、赤 芍、青蒿、地骨皮等 21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等;

熟悉芦根、天花粉、淡竹叶(附: 竹叶)、决明子、龙胆、苦参、穿心莲、大青叶、 青黛、贯众、野菊花、土茯苓、山豆根(附:北豆根)、白花蛇舌草、熊胆粉、紫草、 水牛角等 17 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鸭跖草、密蒙花、青箱子、秦皮、 白鲜皮、紫花地丁、漏芦、金荞麦、大血 藤、败酱草(附: 墓头回)、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半边莲(附: 半枝莲)、 山慈姑、白薇、银柴胡、胡黄连、蚤休、拳参、 青果、木蝴蝶、千里光、白蔹、四季 青、绿豆等 27 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第三章 泻下药

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大黄、芒硝 2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 注意等;

熟悉甘遂、京大戟(附: 红大戟)、芫花(附: 狼毒) 3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牵牛子、巴豆霜(附: 巴豆)、商 陆、千金子等 10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独活、木瓜、秦艽、防己、五加皮等 5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 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威灵仙、川乌(附:草乌)、蕲蛇(附: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蛇蜕)、 伸筋草、海风藤、清风藤、路路通、桑寄生等 9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了解桑枝、豨莶草、臭梧桐叶、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狗脊、徐长卿、蚕沙、 油松节、丁公藤、昆明山海棠、穿山龙、老鹳草、丝瓜络、千年健、雪莲花等 17 味药 的功效、主治;

了解木防己与汉防己的来源及性能特点,五加皮与刺五加、香加皮的来源。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广藿香、苍术、厚朴 (附:厚朴花)等 3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砂仁(附: 砂仁壳)、豆蔻等 2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

意等;

了解草佩兰、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主治。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附: 茯苓皮、茯神)、薏苡仁、泽泻、车前子(附: 车前草)、金钱草、 虎杖、茵陈蒿等 7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等;

熟悉猪苓、滑石、木通(附: 川木通) 等 3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了解冬瓜皮、玉米须、香加皮、通草、 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附:海金 沙藤)、石韦、萆薢、葫芦、枳椇子、冬葵子、灯心草、地儿草、垂盆草、鸡骨草、珍 珠草等 18 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第七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等 3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 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附:母丁香)、花椒(附:椒目)等 4 味药的性味、 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高良姜、胡椒、荜茇、荜澄茄等 4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八章 理气药

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橘皮(附:橘叶、橘核、橘络、橘红、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 香附等 4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青皮、沉香、川楝子、薤白等 4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 注意等;

了解檀香、乌药、荔枝核、佛手、大腹皮、甘松、刀豆、柿蒂、香橼、玫瑰花、 梅花、娑罗子、土木香、九香虫等 14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九章 消食药

掌握消食药的概述、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山楂、神曲(附: 建神曲)、麦芽等 3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

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的莱菔子、鸡内金等 2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稻芽(附: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 驱虫药

掌握驱虫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使君子、槟榔等 2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了解苦楝皮、鹤草芽、雷丸、榧子、南瓜子、鹤虱、芜荑等 7 味药的性味、功效、 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一章 止血药

掌握止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小蓟、地榆、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等 6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蓟、槐花(附: 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蒲黄、降香、血余炭等 7 味药的 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苎麻根、仙鹤草、棕榈炭、藕节、 炮姜、羊蹄、花蕊石、紫珠叶、灶心土等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附: 西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附: 川牛膝)、莪术、水蛭等 10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熟悉姜黄、乳香、泽兰、 鸡血藤、王不留行、马钱子等 6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 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没药、五灵脂、土鳖虫、苏木、自然铜、骨碎补、血竭、三棱、穿山甲、月 季花、凌霄花、儿茶、刘寄奴、虻虫、斑蝥等 15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三章 化痰药

掌握化痰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前胡、桔梗等 7 味药的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天南星(附:胆南星)等 1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等;

了解白附子、芥子、皂荚(附皂角刺)、旋覆花(附金沸草)、白前、竹沥、天竺 黄、胖大海(附: 罗汉果)、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瓦楞子、猫爪草、浮海石、 礞石等 16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 止咳平喘药

掌握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掌握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 银杏叶)等 9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五章 安神药

掌握安神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 龙齿)、酸枣仁等 4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琥珀、柏子仁、远志、合欢皮、首乌藤、灵芝等 6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平肝息风药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石决明、牡蛎、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等 7 味药的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地龙、全蝎、蜈蚣、 僵蚕(附僵蛹)等 4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 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珍珠母、蒺藜、罗布麻叶、紫贝齿等 4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七章 开窍药

掌握开窍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分类;

掌握麝香、石菖蒲(附:九节菖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 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冰片等 1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苏合香、安息香等 2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 补虚药

掌握补虚药的概念,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 使用注意。

掌握人参(附:人参叶)、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附:鹿角、鹿角胶、 鹿角霜)、淫羊藿、杜仲(附: 杜仲叶)、续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

何首乌、北沙参、麦冬、龟甲(附:龟甲胶)、鳖甲等 19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 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西洋参、山药、大枣、巴戟天、补骨脂、益智、冬虫夏草、紫河车、百合、 天冬、玉竹、枸杞子等 11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白扁豆(附: 扁豆衣、扁豆花)、蜂蜜、仙茅、肉苁蓉、锁阳、沙苑子、蛤蚧、 核桃仁、龙眼肉、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楮实子、刺五加、绞股蓝、红景 天、沙棘、饴糖、葫芦巴、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蛤蟆油、桑葚、 明党参、黑芝麻等 29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收涩药

掌握收涩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 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 荷梗、石莲子)等 5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 意等;

熟悉诃子、肉豆蔻、金樱子、海螵蛸、芡实、椿皮等 6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倍子、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覆 盆子、刺猬皮、鸡冠花等 11 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章 涌吐药

了解涌吐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了解常山、藜芦、瓜蒂、胆矾等 4 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一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掌握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硫黄、雄黄的主要成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了解白矾的主要成分、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蛇床子、土槿皮、蜂房、蟾酥(附: 蟾皮)、大蒜、樟脑等 6 味药的功效、主 治。

第二十二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掌握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轻粉、砒石、炉甘石、硼砂的主要成分、功效、主治。

第三部分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掌握证、辨证的含义。

熟悉望、问、闻、切的主要内容及“症” 的含义,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 本原则。

了解各历史阶段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 望诊

一、全身望诊

掌握望神的概念;神的分类及各自临床表现和意义。掌握望色的概念;五种病色 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熟悉形体强弱、胖 瘦、动静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望色、望形、望态诊病的原理。

二、局部望诊

熟悉头面、五官、颈项、胸胁、腹部常见的病理形态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了解腰背部、四肢、二阴、皮肤的常见病症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望排出物

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临床主要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涎唾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小儿指纹

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 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 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第三章 舌诊

一、舌的结构及舌诊原理

掌握脏腑在舌面的分布规律。

熟悉舌质与舌苔的形态结构。

了解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

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三、正常舌象和舌诊内容

掌握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

四、望舌体

掌握舌神、不同舌色、不同舌形、不同舌态的舌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熟悉诊舌下络脉的方法;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了解舌神、不同舌色、不同舌形、不同舌态的的形成机制。

五、望舌苔

掌握不同苔质、不同苔色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不同苔质、不同苔色的形成机制

六、舌象综合分析及舌诊的临床应用

熟悉舌之神气、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 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

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闻诊

一、听声音

掌握临床异常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的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

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

二、嗅气味

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排泄物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 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

第五章 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

掌握主诉的含义;主诉书写的要求;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问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问现病史、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意

义。

三、问现在症

掌握问现在症的内容、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及意义

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 “十问歌”的内容;问现在症的方法。

了解小儿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传染病史等。

第六章 切诊

一、脉诊

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方法。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的 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脉象要素的含义与意义,熟悉对举脉的内容及含义。熟悉相兼脉的含义及主 病规律。熟悉中医脉诊的临床意义。

了解诊脉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脉象相兼的原理。 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妇人妊娠脉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及意义。

二、按诊

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腹部按诊异常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 义。

熟悉按诊的意义、方法、手法;胸部、 肌肤、手足按诊异常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 义。

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腧穴诊病的常用穴 位。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纲领的辨证意义。 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二、八纲辨证基本证候

掌握八纲辨证基本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了解八纲辨证基本证型的证候分析。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掌握证候真假、转化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证候相兼、错杂的概念。

了解证候间关系形成的基本机制。

第八章 六淫辨证

掌握六淫辨证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 了解六淫辨证各证的证候分析。

第九章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掌握气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了解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二、血病辨证

掌握血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血瘀证的成因。

了解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三、辨津液证候

掌握津液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掌握痰证的概念、证候表现。 了解津液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四、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熟悉常见气血同病证候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了解气血同病证候的证候分析。

第十章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掌握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肝与胆病的病理机制;肝与胆病的常见症。

了解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掌握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心与小肠病的病理机制;心和小肠病的常见症。

了解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三、脾与胃病辨证

掌握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脾与胃病的病理机制;脾与胃病的常见症。

了解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掌握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肺与大肠的病理机制;肺与大肠病的常见症。

了解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掌握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肾与膀胱的病理机制;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症。

了解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六、脏腑兼病辨证

掌握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型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熟悉各相类似证的鉴别。

了解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

熟悉六经辨证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了解六经辨证各证的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了解卫气营血证的证候分析及其传变。

第十三章 三焦辨证

熟悉三焦辨证的概念、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了解各证的证候分析及其传变。

第 17 页 共 22 页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绪 论

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掌握汤剂的服法。

熟悉方剂的煎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及其意义。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与方剂的变化形式。

下篇 各 论

第一章 解 表 剂

掌握 (一类方剂, 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

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二类方剂, 下同):大青龙汤、 止嗽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了解 (三类方剂, 下同):香苏散、升麻葛根汤、葱豉桔梗汤、再造散、加减葳蕤 汤、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 泻 下 剂

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麻子 仁丸、五仁丸、济川煎、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了解三物备急丸、禹功散。

第三章 和 解 剂

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

第四章 清 热 剂

掌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 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 金丸、泻白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

了解清瘟败毒饮、清骨散。

第五章 祛 暑 剂

掌握香薷散。

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清暑益气汤。

了解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第六章 温 里 剂

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暖肝煎。

了解大建中汤、回阳救急汤。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掌握 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柴胡汤。

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了解五积散、防风通圣散、疏凿饮子。

第八章 补 益 剂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 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

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玉屏风散、地黄饮子。

了解人参蛤蚧散、八珍汤、泰山磐石散、左归丸、益胃汤、右归丸、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补天大造丸。

第九章 固 涩 剂

掌握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 了解九仙散、桃花汤、驻车丸、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

第十章 安 神 剂

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了解磁朱丸、珍珠母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养心汤、交泰丸、 黄连阿胶汤。

第十一章 开 窍 剂

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苏合香丸。

了解抱龙丸、紫金锭。

第十二章 理 气 剂

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瓜蒌薤白白酒汤、天台乌药散。

了解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良附丸)、橘核丸、加味 乌药汤、四磨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

第十三章 理 血 剂

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桂 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失笑散、十灰散、小蓟饮子、 槐花散。

了解七厘散、大黄蟅虫丸。

第十四章 治 风 剂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 大定风珠。

了解玉真散、阿胶鸡子黄汤。

第十五章 治 燥 剂

掌握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了解琼玉膏、玉液汤、增液汤。

第十六章 祛 湿 剂

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实脾散、完带汤、独活寄生汤。

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 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 汤。

了解五皮散。

第十七章 祛 痰 剂

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小陷胸汤、贝母瓜蒌散、苓甘 五味姜辛汤。

了解茯苓丸、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丸。

以上是天任考研为考生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11《中医综合》已更新】的相关信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想要了解考研课程,可以在右侧窗口留言,会有老师一对一为大家答疑解惑,助力各位考生顺利进入理想院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使用声明:
1.本站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研招单位招生网及对外公开的数据、国家官网公布的数据。
2.本站历年高校数据仅供考生参考,如各招生数据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院校对比

未添加对比

最多4个 清空

开始对比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