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院校库 > 院校公告 >

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信息

来源:天任教育 | 更新时间:2022-08-09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对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公告之一,硕士招考公告中明确指出本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时间、报名要求、初试时间以及初试科目时间安排等信息。“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告已经公布,天任考研为大家发布。各位报考该校的同学应详细阅读下文,做好充分准备。

  1 学院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等9个主干学科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国家国防特色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陕西省研究生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7950_5897.png

  学院现有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电子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基地10余个。设有自主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兵器测控技术研究所、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与检索研究所、智能测控与毁伤测试研究所、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远程特种监测技术研究所、近场探测与智能控制联合研究中心8个研究机构。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00_2671.png

  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陕西省、西安市等的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上百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委科技委及装备发展部等国防科研计划项目10 余项,累计纵向经费9300 余万元;获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陕西省等各类科技奖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千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SCI/E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15_7364.png

  2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教师148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85人。现有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同时还有校级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10余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

  学院有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在校本科生1829人,在校硕士研究生425人。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从培养方案到奖励政策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近五年参与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获得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9项,省级奖励100多项;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奖11项;发表控制与决策、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193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0余篇。获国家奖学金30人,学奖学金200余人,兵器行业企业奖学金80人,校科技创新奖学金60余人。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47_5996.png

  3 国际交流

  为进一步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学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爱尔兰、捷克、新加坡、日本等建立了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学期交流等多种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近几年60多名师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至一年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64_1248.png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开拓学术视野,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学院邀请学科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每年组织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讲座,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75_6483.png

  4 研究生就业

  西安工业大学作为“兵工七子”之一,始终立足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服务国防与地方经济的优秀人才,大部分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良好,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业、科研设计以及高等教育单位,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兵工国防企业,为地方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bafd6771bfa58133d154de0363d9d39e_1627528096_3168.png

  5 学院招生专业

  5.1 学术型硕士(全日制)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5.2 专业型硕士(全日制)

  0854 电子信息

  研究方向:

  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2 通信工程

  3 控制工程

  4 生物医学工程

  5 人工智能

  6 网络与信息安全

  6 知名导师及科研团队

  6.1 知名导师代表

  高嵩,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陕西省“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负责人。兼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安工业大学首届后备拔尖人才。

  长期从事智能控制、并网逆变、自主智能系统及机器人等方向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总装备部、陕西省及西安市科研计划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王春阳,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首席科学家,国防科技工业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智能武器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分数阶系统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仿真学会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第三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长春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及主动光电探测成像、中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与检测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开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27项;申请发明专利29件,授权国防发明专利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发明创造大赛三等奖1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1篇;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分数阶控制系统设计》专著1部。

  雷志勇,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任陕西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兵工学会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9月-12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加拿大肯康迪亚大学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测控技术、动态目标测试与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计算视觉、智能传感与信息融合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兵器工业公司、陕西省等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奖、兵器工业科学技术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等1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被国际著名检索收录42篇。

  齐华,工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工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兵器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专家,中国电子学会员,中国电子信息教育学会委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等教育管理高级访问学者,陕西省质量工程项目"电子信息教学团队"负责人,《探测与控制学报》、《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等期刊外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与电子系统设计;通信与电子系统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物联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高等教育等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参加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主编、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主持三项纵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肖秦琨,工学博士,陕西省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9年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中国工程院戴琼海院士。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系从事为期1年的访问学者研究。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研究生奖助领导小组成员。长期主讲本科生《随机信号分析》、《信息采集与控制》及研究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多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国家奖学金及陕西省研究生成果奖励。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中一部获得“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纵向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奖,西安市科技奖、陕西高校科技奖多次。

  王鹏,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获西安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信息感知与自主协调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局试验与测试组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陕西省研究生电子竞赛评审专家,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电子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主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员、陕西省通信学会会员。长期主讲本科生《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前沿讲座》、《信息采集与控制》及研究生《嵌入式系统创新工程实践》等课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多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及国家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及EI收录10余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8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奖三等奖一项,陕西高校科技奖三等奖一项,西安工业大学科技一等奖两项。

  长期从事复杂环境下信息感知与处理、基于视频结构化的目标识别与跟踪、基于大数据的军民用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评估等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共主持与参与50多项纵向、横向项目,代表性纵向项目有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1项、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预研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2项,中国特检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兵器202、203、204、212研究所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近900万元。

  陈超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陕西省“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担任ISA Transcations、电网技术、控制工程、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电源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长期担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计算机维护与数据恢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赛项的裁判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分数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3项;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被EI/SCI检索十余篇;科研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3项。指导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陕西省TI 杯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互联网+”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十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级三等奖1 项,陕西省一等奖3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 项。

  李翰山,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传感与信息融合、光电探测与测控技术、目标毁伤测试与评估等方向的研究。获“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多次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获西安工业大学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西安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2项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陕西省科技厅等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1篇。

  秦刚,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获国家专利17件,获得陕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系统》,副主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项。陕西省本科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负责人,致力于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国家奖10余项,省级奖50余项,其中获得研究生电子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本科毕业设计特等奖2项,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5项。

  张峰,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任课教师,第十届课堂教学明星。数字信号处理陕西省线下一流课程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员、科技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现代通信技术,室内位置感知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I收录10余篇。以应用能力引领的电子信息领域专硕“三维双平台一保障”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获陕西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基于OBE理念的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建设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FSO-OFD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获西安工业大学科学技术二等奖。

  6.2 代表性科研团队

  (1)自主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所

  负责人:高嵩 教授

  自主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所隶属于陕西省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所面向国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国防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长期以来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充分利用控制论、系统工程、信息论、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控制与优化等重大科学命题,以及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应用理论问题。研究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名,博士10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12项,总经费863万元),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兵器预言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安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代表性项目“太阳能增透与并网逆变关键技术”、“***随动系统的分数阶控制研究”、“基于图模型的人体运动捕获数据检索研究”、“水下双目视觉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

  共发表学术论文约170篇(其中SCI 12篇,EI 70篇),已完成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1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教材3部,受理及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20件和软件著作权15项等。

  (2)兵器测控技术研究所

  负责人:雷志勇 教授

  兵器测控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武器系统外弹道参数测试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目标测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毁伤评估、高速图像获取与处理、网络化测控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等。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承担并完成了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教育厅等国家省部委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西北工业集团、兵器202所、兵器203所、兵器204所、兵器051基地等单位的几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2项,总经费1500多万元。

  实验室现有高速摄像机、逻辑分析仪、频谱分析仪、数字示波器、线阵CCD相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高精密电动旋转台、高低温箱、高性能超声波测压传感器等仪器设备。

  主要科研产品有:大靶面室内立靶精度测试系统、大靶面室外立靶精度测试系统、枪/炮口火焰探测系统、高射速连发弹丸发射系统、天幕/光幕靶、4/6光幕的N形天幕/光幕靶、微小零件检测系统、密封件外观与尺寸检测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产品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测系统、火箭滑车测试系统、靶场网络化综合测试系统、粉尘浓度测试系统等。相关科研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多个型号武器系统参数的测试。

  (3)智能信息感知与自主协调研究所

  负责人:王鹏 教授

  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隶属于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所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其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武器系统与工程”两个学科为国防特色学科。研究团队现有11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研究生三十多名。研究所外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兼职教授5名。

  研究所面向国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国防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驱动创新,以信息感知、大数据云计算、自主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从事复杂环境下信息感知与处理、基于视频结构化的目标识别与跟踪、基于大数据的军民用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评估等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研究所依托“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技厅)、“自主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校跨学科平台)等研究平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湖南省兵器工业集团、浙江省军工集团、中国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多家研究院所、高校研究团队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近年来,研究所在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工局国防基础预研、兵器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

  (4)智能信息处理与检索研究所

  负责人:肖秦琨 教授

  智能信息处理与检索研究所隶属于西安工业大学自主智能控制校级创新团队。该研究所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拥有多视角光场数据采集处理设备、仪器及软件价值约50万元。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5人。

  研究所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工业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等省部级纵向项目10多项,横向合作项目10多项。

  课题内容包括:复杂系统序列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多媒体检索、图模型优化理论、手势及手语识别、运动捕获数据采集与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通讯信号编码及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机智能研究等。出版《贝叶斯网路在智能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动态贝叶斯网路推理学习理论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著作2部。在人工神经网络,不确定推理和计算机智能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获西安市科技奖励、陕西高校科技奖励及西安工业大学科技奖励等多个奖项。

  (5)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负责人:秦刚 教授

  本所依托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兵器、建筑、环保、新能源及民生等领域,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一直团结协作的团队。已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教材8部。

  代表性项目有“***型高精度姿态传感器”、“冲孔打桩机”、“滑坡监测及预测系统”、“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远程水质监测系统”、“远程粮情检测系统”及智能车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所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围绕国民经济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军民深度融合之路,依托研究所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建筑电气检测、检测技术与智能化仪表、新能源高效利用与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承担的“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解决了清洁能源逆变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型高精度姿态传感器”解决了战场环境中多种干扰影响的问题,攻克了电磁干扰、振动、高低温等对检测精度的技术瓶颈,广泛用用于人造卫星、潜艇、导弹、火控系统、机器人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装置;“滑坡监测及预测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家战略交通运输线,解决了国家大型工程长期无人监测状态下的数据采集问题,保障了这些交通运输线的安全运行;“冲孔打桩机”解决了传统打桩机施工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降低施工成本、促进文明生产;“远程水质监测系统”本项目的研制将弥补我国在氨氮检测领域的技术不足,对于推动国内环境监测设备的发展、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深远意义,为国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奠定技术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星云物联特种监测技术研究所

  负责人:雷斌 副教授

  星云物联特种监测技术研究所依托西安工业大学在兵器测试领域的技术优势,致力于兵器及其他远程特种监测领域军民融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在射弹水下弹道测试技术、终点弹道效能测试、靶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冻土工程与环境远程监测等领域有较强技术优势。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8人。

  主要技术成果有“超空泡射弹水中试验测试系统”(获中国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卫星跟踪及成像像质检测运动靶标系统”、“高寒领域联合观测系统”(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冻土工程与环境监测”(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兵器和军民融合系统项目,成果在民用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青藏铁路、哈大高铁、哈奇高铁、柴木铁路、青藏公路、214国道等国家重大冻土工程项目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研究所致力于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具有从前端特种信息检测技术、定位与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与云技术、社交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完整科研梯队,在微功耗技术、抗恶劣环境工艺、物联网通信技术、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等方面居国内领先。

  研究所现有集群云服务器,以及容量100T的云存储系统,建设有北斗RDSS网关、社交物联网网关、高速数据网关等应用网关系统,能够满足每秒2000条以上的远程在线监测数据接收、存储和处理,以及覆盖全球的北斗监测数据接收。

  (7)近场探测与智能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负责人:刘星 研高工

  近场探测与智能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依托西北工业集团、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中电十三所、陕西省电子研究所、国营795厂等单位,从事应用于弹药领域的引信近场探测技术、战斗部毁伤控制技术及无人机拒止、毁伤技术研究。该联合研究中心校内实验室面积约180平方米,拥有半导体激光器测试系统、强激光设备、低空搜索雷达、电子测量仪器等价值约400万元。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5人。

  近3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共用技术研究项目、领域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项目4项,横向合作项目5项,总经费300余万元。研究内容包括:单元激光近场探测、单元红外近场探测、多元激光/红外复合扫描探测、弹药修正技术、无人机跟瞄、强激光毁伤、弹道测试等。联合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半导体制冷器炮射环境测试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空气炮试验系统,牵头研制的无人机反制系统通过了装备测试。

  (8)智能测控与毁伤测试研究所

  负责人:李翰山 教授

  研究所隶属于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智能传感与信息融合、光电探测与测控技术、目标毁伤测试与评估、复杂背景下视觉图像处理、电网设备故障测试与评估等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研发计划项目6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西安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4项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近30余项。

  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西安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团队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39篇。

  7 学院研究生招生联系方式

  学院网址:https://dxxy.xatu.edu.cn

  招生咨询QQ群:272453690(电信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029-86173358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整理的“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的全部内容。更多院校信息尽在院校公告栏目,祝你考研成功!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使用声明:
1.本站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研招单位招生网及对外公开的数据、国家官网公布的数据。
2.本站历年高校数据仅供考生参考,如各招生数据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院校对比

未添加对比

最多4个 清空

开始对比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