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4考研翻译硕士名词解释: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6-30 15:44:04  |  关键词:

  •  
  •  
  •  

24考研翻译硕士名词解释: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翻译硕士名词解释:画论形与神的问题”相关内容,为考生们翻译硕士考研复习提供帮助。

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反而在其次。但并不是说不要形似,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所以艺术上常讲“神形兼备”。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把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欧阳修率先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并且认为“萧条淡泊”的意境比“飞走迅速”的禽类更难表现。沈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还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这正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阐明画贵神韵的道理。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气意所到”。宋代诗人陈与义与苏轼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水墨梅》的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陈二人俱都强调画的神似。这些思想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如元代画家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画家徐渭也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而且创“大写意”画法。清代以后对这一理论阐述有了新的发展,石涛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比似之山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所说“不似之似”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艺术境界。这一思想被齐白石所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绘画的真谛说的非常明白。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翻译硕士名词解释:画论形与神的问题”,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更多翻硕知识点总结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