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经典中,阐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论述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乐正克的《学记》、韩愈的《师说》等,都包蕴了圣贤哲人独到的教育学思想。其中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三百多年。西方教育学萌芽主要体现在: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著作《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治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
昆体良: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它既是一本修辞学教程,又是一部教学法论著。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总结和概括出不少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
2.教育学思想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3.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理论的论证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4.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具有阶级局限性。
◆易考题型:选择题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是指教育学开始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步成为一门原始形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而教育学最初从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623年,英国科学家培根在其《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结合他对科学的分类,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779年,德国教育学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授。1780年,他出版了《教育学研究》一书,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形成。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教育学开始形成独立的体系;
(2)教育学的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易考题型:选择题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2012年统考选择题、2013年统考选择题、2013年厦门大学简答题、2014年统考选择题)
20世纪是教育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世纪。在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派别,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1.实验教育学(2014年统考选择题)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1908)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7)。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1)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其不足之处是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评。
3.文化教育学(2018年统考单选题)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另外,文化教育学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2013年统考已考辨析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其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这是20世纪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流派。产生于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后者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6)教育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它们。
6.批判教育学(2013年北师大名词解释、2015年厦门大学分析论述题、2016年统考选择题、2017年统考选择题、2018年北师大名词解释)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阿普尔(《教育与权力》,1982)和法国的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等。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1)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