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题三: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介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现方式的学习方以及教学过程中生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面课程实胞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凍程所要完成的一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自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外,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倍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切学生的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大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同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又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一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二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介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F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堂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中的状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第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其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好:只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关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有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婴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虽任的具体落实。
四、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功能的改革
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仔,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周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埠养学生E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其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2.课程结构的改革
强调的是课媒的综合性,也就是课设贸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辙。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节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顿向埠养学生的社会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来发展创造条件。
3.课程内容的改革
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的改革
引导学生会学习方而,提出了具体的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央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革
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6.课程管理的改革
强调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史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总之,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