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看书几遍,不如真题一遍。真题虽然年年变,但从实际来看,大家会发现往年考过的知识点还是会不断的重复出题。为什么说真题重要?因为真题反映的是命题人的思想!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暨南大学2024考研真题:社会研究方法 847”相关内容,希望给同学们的专业课备考提供帮助!
暨南大学2024考研真题:社会研究方法847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准实验研究
2.定额抽样
3.解释性研究
4.结构式访问法
5.交互分类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利用文献进行定量研究有哪些优缺点。
2.简述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3.简述PPS抽样的方法。
4.简述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有研究者在定性研究中强调“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工具”,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试举例说明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所要遵
循的基本规则。
四、设计题(本题共1小题,共40分)
1.认知能力是指智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记忆、推理、思维等,非认知能力是指一
种较为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特定反应(Roberts,2007)。
通过干预3-4岁弱势家庭背景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现,在早期对这些儿童的非认知能力的干预
可以使得这些儿童在成年后具有更高的经济回报(Heckman,2010)。
衡量非认知能力的经典方法主要是“大五人格测试”法,通过自评或他评问卷来量化学生
的开放度、责任感、外向性、亲和性以及神经质。高开放度的个体特质包含创造力、好奇心和
审美能力等特质,低分个体则表现出传统和保守的特质;高责任感的个体特质包含组织能力、
责任心和办事效率等特质,区别于低分个体的粗心、低效率和不可靠等特质;外向性表述为充
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质,低分个体表现出谨慎、压抑和内向等特质;高亲和性个体表现出亲
切、友好和谦虚等特质,低亲和性个体表现为自私与冷漠等特质,高神经质个体表现出愤怒、
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低分个体则表现为冷静、沉着和情绪稳定能力强等特质。
社会交互对于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Carrell(2013)研究发现,学生在
班级内部容易形成小的集体,在小集体中通过社会交互产生同群效应进而影响个体的能力。然
而,仅仅将固定效应控制在学校层面或者班级层面是远远不够的(Manski,1993),这会忽略
班级内部学生团体间的群体特征,从而导致严重的内生性问题,在干预的实施过程中,若不能
分离出关联效应、内生效应和外生效应,那么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反向问题”。并且,同伴的
选取往往不是随机的,而是个体的选择结果,因此基于学校层面或者班级层面的研究往往存在
偏误。要想尽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可以采用工具变量法(Evans,1992),或者在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班级内部小组的固定效应(Lin,2010;Lu&Anderson,2015)。
请设计一个实验,以3-5年级的小学生群体为对象,基于学生干部作用的视角探讨同群效
应与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暨南大学2024考研真题:社会研究方法 847”,更多院校考研专业课真题分享,敬请关注天任教育非统考专业课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