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外铄论(见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教育(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价值澄清模式(见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真题)
4.文化教育学
【答】文化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为: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⑤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5.元认知策略(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CIPP模式
【答】CIPP模式由斯塔夫比姆提出,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CIPP模式主要围绕着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使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对象,尽可能地全面描述、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从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二、简答题
1.简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策略。(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见2013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教学设计的方法。(见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6.简述实验教育学。(见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真题)
7.简述人格差异的教育策略。
【答】(1)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因人施教。内向人格的人其心理活动是指向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很少展露于外。相反,外向人格的人其心理活动是指向于外的,总爱把内心世界展露于外。
(2)在学习动机上,外向学生偏爱社会动机,内向学生注重内在动机。在学习习惯上,外向学生虽然头脑比较灵活,但比较浮躁,不扎实;内向学生往往能严格要求自己,其意志的坚韧性较强。在学习方式上,外向学生比较喜欢探索性、归纳性、大步骤的讲授方式;内向学生偏好支持性、演绎性、小步骤的传授方式。
(3)根据不同的人格特质,因势利导。
(4)人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整健康的人格。②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③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④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及道德判断推理能力。
8.简述德可乐利学校及教学思想。
【答】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生活学校”(亦称“隐修学校”)。他的教学思想如下:
(1)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强调应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预备的教育,并提供适合儿童发展倾向的环境,给予适当的刺激。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2)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将兴趣作为教学的基础,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重要特征,提出学校需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制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需要为根据,在食、宿、防御和工作四个范围内组织教学过程。
(3)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他创办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联想和表达。其中表达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德可乐利的教学方法增加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他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得到了比利时政府的重视,被引入国立学校,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9.简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见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论述当前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见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