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学制(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教育原则(见2020年西南大学真题)
4.美育(见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5.道尔顿制(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新教育大纲》
【答】《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重要著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杨贤江关于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新教育大纲》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问题:教育的起源及教育的变质;教育的归属及特性;教育的职能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各种错误教育思潮的分析与批判。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的作用。
【答】(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发展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取决于个体自己。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造着环境,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这是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可见,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态度和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3)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个体能够逐渐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3.简述孟子的德育原则。
【答】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精神境界。
(1)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地顺从。③“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
(2)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
①持志养气。指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养气,一是靠坚定的志向,二是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
②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
③存心养性。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发挥理性的作用。④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别人做得更好。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4.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3)人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阶段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5)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见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内容及条件。(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8.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1)引发作用。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最终激起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作用。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作用。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如果行为活动未达到既定目标,动机还将驱使学生转换行为活动方向以达到既定目标。
三、论述题
1.如何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评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和特点。(见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