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基本要素(见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真题)
2.文化知识的价值
【答】(1))简介。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2)内容。①知识的认识价值: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资料、资源的思维加工,由不知转化为已知,由旧知通向新知,在头脑里构思和想象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东西。
②知识的能力价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理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③知识的陶冶价值(也叫作精神价值):学生经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担当起社会责任。
④知识的实践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
(3)启示。鉴于知识的多方面价值,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3.《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见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4.朱熹的德育教育
【答】(1)简介:道德教育是朱熹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2)目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3)根本任务:“明天理,灭人欲”。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4)主要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5.终身教育(见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方法和策略
【答】(1)管理的目的:赫尔巴特强调儿童管理是要使儿童遵守社会秩序,而非造就守秩序的奴隶。他强调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守秩序的精神。
(2)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①监督:赫尔巴特认为监督是儿童管理的重要方式。不过,他充分认识到单纯地监督只能造成儿童“完全丧失诚意的服从的危险”。另外,监督还会妨碍儿童控制和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那些在教育圈子中永远看不到的事物。同时,对于经常处在监督之下的儿童,他们也不可能机智、敏捷、具有创造力。因此“监督不能上升到使儿童始终感到有压力的地步”。对于儿童,必须采用温和与强硬相结合的手段,即权威与爱并行,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又不伤害儿童的心灵。
②威胁:赫尔巴特提出,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威胁的方法,如果父母或教师在儿童的眼泪和请求之下,就因此退却,教育就达不到任何效果。所以,若有必要运用威胁,就要坚持运用,不过,赫尔巴特更担心威胁的危害性。因此,赫尔巴特建议父母或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应对不同的情况,把威胁和疏导的方法结合起来。
③惩罚:赫尔巴特认为,在管理儿童的过程中,如果监视、威胁等手段未能奏效,或当它们都不能收到训育的效果时,实施相应的惩罚包括体罚也是必要的。但是他警告家长和教师,对于体罚必须极少采用,体罚时也一定要考虑到受罚者的难堪心理,惩罚的时间要尽量短。
④权威和爱:为弥补上述几种管理手段的不足,他还建议采用“权威和爱”的辅助手段。权威必须依据心灵的优越感,而爱必须不使他们变得顽劣以至于过度地放纵。“只有爱同必要的严格结合在一起时,爱才是有价值的。”可见赫尔巴特对学生的态度是:严而不凶、爱而不溺、管而不压。在管理与压制之间、在管理与放任之间,他选择了管理,并把管理与爱相结合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7.赞科夫的一般发展中的教学原则
【答】(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内容: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贯彻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问题的类型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1)问题的类型:问题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一种情景。问题的类型主要包括结构良好领域问题与结构不良领域问题。
①结构良好领域问题: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②结构不良领域问题: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法的问题,即没有明确的结构和解决途径。如针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写一篇论文。
(2)问题解决的策略。(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资源管理策略。(见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知识学习的特点以及分类。
【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所以,学习的实质就是行为的持久改变,是学习者心理结构的质变、重建的过程。
(1)特点:
①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②学习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③行为的变化不等同于学习的存在。由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这种变化会使行为水平提高。④学习不等同于表现。学习所带来的行为变化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⑤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也是动物所具有的。
(2)分类:
①按学习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
②按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按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a.信号学习:个体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一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
b.刺激―反应学习: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做出反应,然后得到强化,其过程是情境―反应一强化。
c.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
d.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所连接的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e.辨别学习:个体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它们做出不同的反应。
f.概念学习:个体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g.规则(原理)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个体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h.解决问题的学习:又叫高级规则的学习,在各种情况下,个体使用所学规则解决问题。 4.简述德育的途径。(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授知识和培养道德的关系。
【答】(1)教授知识和培养道德的关系即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是五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尽管各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各有各的任务与功能,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德育与智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智育促进德育,因为“行善”必先“知善”,德育需要借助智育的力量,学校德育不能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德育促进智育,表现为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且这类“理智的美德”对于学生的求知和智力的发展极为重要。
(2)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处理好二者关系的策略:
①秉持德育、智育一体观,注重德育的重要性,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平衡。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应居于首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德育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一方面是应试压力带来的学校教学的“智育化”倾向导致德育和智育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德育由于不像智育那样可以量化为看得见的分数,因此,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位于首位的德育,让位于智育。
要成才先成人,教育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育者就要注重德育的作用,秉持德育、智育一体观,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平衡。
②以课程为载体,于无痕中渗透道德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须找到自己的载体,同样,德育也需要载体,这个载体主要就是智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纯的“智育”,也没有单纯的“德育”。知识本身并不能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但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
因此,学校的德育中应该以课程为载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其实,智育的每一种素材、每一个过程都深刻地包含着道德思想和道德精神,都蕴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力量,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努力深挖智育中的德育因素,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智育中德育的能量。
2.什么是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问题的含义:问题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一种情景。
(2)问题解决的过程。(见2010年山东师范大学真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见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