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备考:《学记》"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问题等。
1.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 学制
学制,《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按行政区划,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其相应建立的学校就是塾、庠、序、学。
(2) 学年
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业,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业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2. 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
(1) 预防性(预)
《学记》提倡“禁于未发之谓豫”,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 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
(2) 及时施教(时)
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
(3)循序渐进(孙)
在《学记》中表述为“孙”,强调“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lie),“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其主要意思包括:第一,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4) 学习观摩(摩)
“相观而善谓之摩”,《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专业硕士备考:《学记》",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