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18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0-12-22 09:45:32  |  关键词:

  •  
  •  
  •  

2018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冲动的传导形式有

A.化学传导和声传导

B.电传导和光传导

C.化学传导和电传导

D.光传导和热传导

【解析】神经冲动的传导分为两种类型:电传导(细胞内)和化学传导(细胞间)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动作电位产生后,在细胞表面出现电位差,因而产生电流。形成局部电

流。井向前传导。化学传导主要足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导,

其功能的实现是依靠突触来完成的。

【答案】C

2.根据鲁利亚的观点,由边缘系统与脑于网状结构等组成的机能系统是

A.平衡系统

B.调节系统

C.动力系统

D.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解析】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可以分为三部分: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包括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其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顳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⑧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主要包括额叶的脑区,其主要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不同的作用。

【答案】C

3.人们在加工和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会更高。该现象被称为

A.自我图式

B.自我意识

C.自我确认

D.自我参照效应

【解析】自我参照效应是拍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答案】D

4.当个体在弱光条件下直接观察物体时,往往看不清楚,但稍微移动一下物体,使其成像在视网膜边缘,则会看得清楚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视网膜边缘棒体细胞更多

B.视网膜边缘锥体细胞更多

C.视网膜中央窝对弱光最敏感D. 视网膜边缘对强光最敏感

【解析】棒体细胞(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腐周困及视网膜的边缘,对光有较大敏感性,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能清晰地分辨物体细节,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細节和颜色。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是对光最敏感的部分。

【答案】A

5.在阳光照射下,个体对波长为560mm的黄绿色光最敏感,而在黄昏时,对波长为505mm的蓝绿色光最敏感。这种现象被称为

A.马赫带现象

B.普肯野(Purkinje)现象

C.闪光融合现象

D.视觉掩蔽现象

【解析】普肯野现象: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现象。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普肯野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答案】B

6.下列关于感觉和知觉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B.知觉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累加

C.知觉与感觉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

D.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解析】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党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B

7.学生很容易在作业本上看到教师用红笔写下的评语。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选择性

【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两歧图形)。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的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理解性,也叫知觉意义性.是指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其加以解释。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由于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会有不一样的知觉结果。 知觉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简称常性。

【答案】D

8.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被其他同学谈论的奇闻逸事所吸引。这种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前注意

【解析】注意种类主要有:①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②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③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自觉的、有目的的,但无需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没有所谓随意前注意。本题中学生在解题,说明本来注意是“在解题”,随后注意转移到“其他同学谈论的奇闻逸事”.该同学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付出意志努力,故是不随意注意或无意注意。

【答案】 B

9在睡眠的第二阶段中,间或出现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是

A.a波

B.β波

C.δ波

D.纺锤波

【解析】睡眠的第一阶段: 轻度睡眠,出现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a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 (纺锤波),即一种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个体较难被唤醒。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8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出现。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8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梦吧、梦游、尿床等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很难被唤醒。第三。第四阶段通常被统称为慢波睡眠。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时,多为频率高、波幅小的β波。

【答案】D

10.根据系列位置效应,个体按顺序学习一个由30个词组成的词表后,回忆正确率较低的部分是

A.开始

B.结尾

C.中间

D.开始和结尾

【解析】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位向时受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两种抑制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较为困难。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若前后学习的材料究全相同,后学习即是复习,不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开始逐渐增加,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最大,以后又逐渐减弱,到了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效果最小。

【答案】C

11.一位老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他走到村头小桥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许多童年往事。这个例子主要说明的是

A.痕透衰退对于回忆的影响

B.倒摄抑制对于回忆的影响

C.提取线索对于回忆的影响

D.动机性遗忘对于回忆的影响

【解析】痕迹衰退认为遇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本题中通过“触景生情,想起了许多童年往事”。显然不符合自然衰退的规律。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本题是后来的“景”促进了先前的记忆(童年往事),这与倒摄抑制概念恰恰相反。动机性遗忘指人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本题没有涉及“童年往事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从常识上来说,童年多是偷快的回忆或经历。

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本题中“家乡村头小桥”为“童年往事”信息提取提供了线索,故本题是提取线索对于回忆的影响。

【答案】C

12.在布鲁纳的概念形成研究中,个体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检验该局性与来知概念的关系,进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形成的策略是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维时性扫描

【解析】布魯纳提出了人工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①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如果改变这一属性 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 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 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②冒险性聚焦。它足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概念。③同时性扫描。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属性提出全部可能的假设,然后逐个加以验证。采用这种策略,记忆负担重。难度比较大。④继时性扫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 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聚焦策略和扫描策略的区别在于,聚焦策略主要是针对概念涉及的属性进行检验,而扫描策略则直接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给记忆带来的负担最轻,因此,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答案】 A

13.儿童观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后,头脑中浮现出来的“ 灰太狼”形象是

A.幻想

B.表象

C.图式

D.创造想象

【解析】幻想指向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灰太狼”形象显然与个人所希望的未来事物无关。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本题中“灰太狼”形象就是对看过的“灰太狼”形象的再现,故是“表象”。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是对记忆知识加工后在头脑中经过抽象和概括后的存在。本题中“灰太狼”形象只是对已看过的“灰太狼”形象的再现,显然不是图式。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綜合、加工和再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创造想象的关键是“新形象”,而本题中“灰太狼”形象不是新形象,故不是创造想象。

【答案】 B

14.有两所幼儿园可供家长选择一所幼儿园离家远,但设施条件很好:另一所幼儿园离家近,但设施条件一般。家长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的理解和掌握。双趋冲突涉及两个目标,两个个体都想要的目标。双避冲突也涉及两个目标,是两个个体都不想要的目标。多重趋避冲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对个体都有吸引力和排斥力。趋避冲突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中有吸引个体的因素,又有个体厌恶的因素。就本题而言,家长的两个目标(幼儿园)都有吸引的因素(设施条件好或离家近)。也都有厌恶的因素(离家远或设施条件一般)。故是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D

15.动机的本能理论和驱力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A.环境因素

B.社会因素

C.生物因素

D.认知因素

【解析】本能理论认为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本能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强调遗传、生物性因素的影响。驱力理论是武德沃斯提出驱力概念,他认为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所以驱力理论也强调速传、生物性因素的影响。综合本能理论和驱力理论的观点,本题选C。

【答案】C

16.在情绪反应中,与愤怒情绪产生关系最密切的神经中枢是

A.杏仁核

B.小脑

c.桥脑

D.延脑

【解析】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情感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答案】A

17.通常,右图所表示的情绪理论是



A阿诺德-拉扎勒斯情绪认知理论

B.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C.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D.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解析】詹姆斯——兰格理论,即情绪外周理论。该理论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詹姆斯认为,当一个情緒刺激物作用F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继而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人们悲伤是因为哭泣。害怕是因为发抖。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内脏活动尤其是血管活动的结果。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都认为生理变化在情绪产生中是第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答案】B

18.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与黏液质这一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解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由巴甫洛夫创立,他认为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类型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个体所有活动都是在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井指出高级神经活动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①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及整个神经系统工作的耐力,表现为能否接受强烈或持久的工作,有强弱之分:②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更迭的效率,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⑧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相对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均衡性,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三种基本特性不同组合,把高等动物的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特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冲动型、不可遏制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故本题选C。

【答案】C

19.阿德勒认为,人格发展的目标足

A.追求优越

B.自我实现

C.归属与爱

D.自卑情结

【解析】呵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A

20.普莱尔(W. Preyer)奠定科学儿童心理学基石的代表作是

A.《一个婴儿的传略》

B.《儿童心理》

C.《科学儿童心理学》

D.《儿童心理之研究》

【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答案】B

21.皮亚杰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因素不足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答案】 D

22.在儿童早期,常常会说出一些简略、断续、语法不完整的句子。这一现象被称为

A.单词句

B.电报句

C.词汇爆炸

D.规则扩大化

【解析】婴儿从1.5~2岁开始出现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然比单词句明确,但表现形式却是断续、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所发的电报式文件,故通称为电报句(选项B) .如“娃娃帽”。这时儿童在句中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则用得很少。关于儿童为什么出现电报句有两种解释:一是布雷因等人提出的轴心语法学说。他分析早期语言中各个词出现的频率和位置,发现在双词语中有的词范围较窄,出现频率较高且位置固定,称为轴心词:而另一类词则范围广,频率低,称为开放词。轴心词不能单独出现,而开放词则可以。他认为儿童学习特定位置的特定词,然后国绕它产生句子。二是布朗等人提出的语义关系说。他认为儿童在电报句中所表达的是以儿童早期对事物间关系的认知为基础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是用定的词序来表达的。这两种解释互相补充,能解释电报句产生的原因。

【答案】B

23.某游戏理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使机体不受外界的任何约束,从中获得快乐。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席勒-斯宾塞

B.格罗斯

C.彪勒

D.霍尔

【解析】幼儿游戏理论包括:①复演说,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霍尔以复演说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重演了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同时也用该理论解释儿童游戏。②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利精力的一种方式。⑧机能快乐说。彪勒的“机能快乐说”认为,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④生活准备说。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⑤娱乐放松说。拉扎勒斯-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放松的需要。⑥成熟说。拜敦代克“成熟说”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 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有三种欲望,即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使机体不受外界的任何约束,从中获得快乐的幼儿的游戏理论是“机能快乐说”。

【答案】C

24.根据艾里康宁的观点,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同伴交往

D.亲子交往

【解析】艾里康宁将心理发展按相应的主导互动类型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活动类型。

【答案】A

25.在儿童大脑机能发展过程中,a 波与日θ波之间对抗最剧烈的年龄一般是

A.2~3岁

B.5~6岁

C.7~8岁

D.9~10岁

【解析】在幼儿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在5~6 岁,表现为枕叶a波和日波斗争最为微烈:第二次出现在13~14岁。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层中a波和θ波的斗争结束,a 波代替θ波。

【答案】B

26.最早明确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詹姆斯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解析】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三条学习定律,他的牧育心理学体系也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答案】A

27.在某强化程序中,得到强化之前的反应数量是变化的、不可预期的。该强化程序是

A.固定比率程序

B.可变比率程序

C.固定时距程序

D.可变时距程序

【解析】固定时距强化程序中,首次反应只有在特定时间段之后才得到强化:可变时距强化程序中,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时间段之后,反应会得到强化;定比率强化程序中,反应只有积累到一定次数时才会得到强化;可变比率强化程序中,在无法预期的反应次数之后,反应会得到强化,与题干条件相符,故本题选B。

【答案】B

28.奧苏伯尔解释有意义学习中的遗忘现象的理论是

A.消退说

B.同化说

C.干扰说

D.压抑说

【解析】遗忘的理论包括:①消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②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⑧压抑说。压抑理论认为。遭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经验,进入人的意识会使人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如果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就能恢复。④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⑤同化说。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人们在认知或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出现遗忘,是因为认知结构出现了简化,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了低級的概念与规律。

【答案】B

29.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本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与教学方式的是

A.生成学习

B.结构教学

C.自由学习

D.程序教学

【解析】学习的人本理论:①知情统一的教学 目标观。情$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的内容将学习划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要素:个人参与、自发、全面发展、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本身就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尊重。接纳,自由、无外在压力、无讥讽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己想要的知识。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倡导的是自由学习。

【答案】C

30,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方式是将失败归因为

A.任务太难

B.努力不够

C.运气不佳

D.能力不足

【解析】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选项A、C都是外部因素,选项B是内部但可控因素,而选项D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故选D。

【答案】 D

31.学习拉丁语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学习数学可提高推理能力。持这种观点的迁移理论是

A.概化理论

B.相同因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迁移理论

【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关于迁移的假说,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主张迁移要经过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认为在各种宫能之间或者说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机能,训练可以促使其发生迁移,这种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而且是永久的,终身受用。

【答案】C

32.在“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信号灯亮度和驾驶员辨别时间分别是

A.自变量、因变量

B.因变量、自变量

C.自变量、控制变量

D.因变量、控制变量

【解析】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它是研究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映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本题中“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信号灯亮度影响了驾驶员辨别时间,即驾驶员辨别时间(因变量)随着信号灯亮度(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故“信号灯亮度”是自变量,驾驶员辨别时间是“因变量”。

【答案】A

33.在记忆研究中,为了防止复述产生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控制方法是

A.Donders减因素法

B.Ebbinghaus节省法

C.Sternberg加因素法

D.Peterson-Peterson分心法

【解析】在彼得森等所做的典型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H L.M。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268,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1~18秒)迅速做臧3逆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265.262.5.....一直到规定的保持时间结束。这种呈现刺澈和回忆之间插入干扰作业以阻止复述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Peterson-Peterson 分心法。

【答案】D

34.最早用实验方法对注意选择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彻里(E.C.Cherry)。他的经典实验是

A.视觉搜索实验

B.双耳分听实验

C.三耳人实验

D.四耳人实验

【解析】彻里是最早使用双耳分听实验来研究注意的选择性的。这一实验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要求被试重复一只耳朵(追随耳)所听到的信息,而忽略另一只耳朵(非追随耳)所听到的信息。

【答案】B

35.为考察汉字字频(高频、低频)与声旁规则性( 规则、不规则)对汉字阅读的影响,研究者将5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组既阅读高频——规则字,也阅读高频一不规则字:另一组既阅读低颊——规则字,也阅读低频——不规则字。该实验中的声旁规则性属于

A.被试内变量

B.被试间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解析】该实验设计类型为2×2的混合设计,被试内变量为声旁规则性,被试间变量为汉字字频。

【答案】A

36.先让被试学习一系列汉字,然后在测验时提供汉字的偏旁部首,让被试补写其余部分而构成一个有意 义的汉字。这种记忆测验方法是

A.语词确定

B.残词补全

C.词于补笔

D.语词识别

【解析】词干补笔的操作程序是,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提供单词的头几个字母,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答案】C

37.用极限法测定绝对感觉阙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的阅限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的阈限值,则说明存在某种误差。这种误差是

A.习惯误差

B.期望误差

C.练习误差

D.疲劳误差

【解析】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所引起的误差。由于习惯误差的影响,在递增系列中,即使刺激强度已经超过阙限,被试仍报告感觉不到,这会使测得的阅限值偏高:在增减系列中,即使刺激强度已经小于阅限,被试仍然报告有感觉,这会使测得的國限值偏低。因此,当递增系列的國限显著大于递减系列的阅限时,就可以推断存在习惯误差。

【答案】A

38.在实验中,如果被试在自变量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作业成绩都很高且无明显差异,说明实验存在

A.霍桑效应

B.晕轮效应

C.地板效应

D.天花板效应

【解析】难度太低或太高都不能有效地将不同水平的个体区分开来(出现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也不能保证测验的科学性。对于诸如态度测验、兴趣测验、性格测验等没有难度的问题,存在一个项目应答率的问题,如果在某些项目上被试都给予相同的回答,则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态度、兴趣或性格的人。

【答案】 D

39.用经典心理物理方法测定感觉阙限容易产生序列效应。为了控制这种效应,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恒定法

B.消除法

C.匹配法

D.ABBA法

【解析】平衡序列效应一般可以 采用ABBA法进行平衡。

【答案】D

40.在一项考察初中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研究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学辅导式和启发式,使用的英语教材有A、B. C三个版本。该实验设计是

A.二因素实验设计

B.三因素实验设计

C.五因素实验设计

D.六因素实验设计

【解析1两个自变量: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启发式)、教材版本(A、B、C),实验设计为2×3设计。

【答案】 A

41.在感受性测定的实验中,特定刺激条件下由被试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虚报率和击中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A.回归曲线

B.渐近线

C.练习曲线

D.ROC曲线

【解析】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作图,可以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辨别能力d'保持不变。这个图就叫操作者特性曲线(ROC曲线),也叫等感受性曲线。

【答案】 D

42.下列关于纯音掩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掩敵音对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B.掩蔽音越强,掩蔽的類率范围越大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D.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要大于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

【解析】純音掩蔽是指纯音对纯音的掩蔽效应。纯音掩蔽的研究发现:第一。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第二,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第三,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答案】D

43.右表所列的设计方案可用来考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A.首因效应

B.倒摄作用

C.前摄作用

D.近因效应

【解析】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最少,叫首因效应。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科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答案】C

44.依据APA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下列参考文献书写格式正确的是

A.Borst, G. Kosslyn, s. M. & Dennis, M. (2006). Different cogm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 -scanning paradig Memory 最Cognition, 34; 475-490.

B. Borst, G. Kosslyn, s. M,臣Dennis, M. (2006). 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m. Memwory & Cognition, 34, 475-490.

C. Borst, G, Kosslyn, s. M., & Dennis, M. 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 -scanning paradigm. Memory & Cognition, 2006, 34, 475-490.

D.Borst, 6. Kosslyn, S. M. & Dennis, M. 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n. Memory & Cognition, 2006, 34: 475-490.

【解析】 APA的心理学论文引用格式:作者(年份),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页码。其中期刊名称和卷为斜体。

【答案】 B

45.如果实验出现了自变量的混淆,直接受到影响的研究效度是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结构效度

D.统计效度

【解析】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答案】A

46.建立顺序量表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分段法

B.感觉等距法

C.等级排列法

D.差别阔限法

【解析】等级排列法的步骤: (1)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 要求被试按照优劣或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2) 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3) 根据所有刺激获得的评定等级的平均数进行排序,制成顺序最表。

【答案】C

47.一个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指导语为:“ 请您注视屏幕中央,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将出现一个红色的方块,要求您看到红色的方块后立即按键盘上的空格键。看到红色方块后反应越快越....”。由此可以判断该实验是

A.简单反应时实验

B.选择反应时实验

C.辨别反应时实验

D.加法反应时实验

【解析】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个刺激,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德斯把它称为A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 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这就是采用减数法测量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基本假设。本题中,要求被试根据刺激(红色方块)尽快反应( 按空格键),符合简单反应时实验。

【答案】A

48.武德沃斯提出的测定个体面部表情的方法是

A.直线量表

B.圆形量表

C.三维模式图

D.锥形模式图

【解析】面部表情的直线量表是费勒基(Feleky, 1922) 发表了武德沃斯经过100名被试判断86张照片的成绩分配制成的一个单维直线量表。I:喜爱、幸福、快乐: II: 惊讶:恐惧、痛; INV: 愤怒、决心: V;厌恶: VI:蔑视。这个量表是单维的,所以也叫直线量表(Linear Scale)。这个量表有一点很令人满意,就是大多数被试认为一张照片是恐惧,其他被试最差也会把它看作是邻近的梯级.例如惊讶或者愤怒,很少人认为是距离很远的喜爱或是厌恶。

【答案】A

49.根据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編制的测验是

A.CPI

B.NED

C.MBTI

D.MIPI

【解析】荣格将性格分为内外倾,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迈尔斯在其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MBT1(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答案】C

50.中数可视为

A.第一个四分位数

B.第二个四分位数

C.第三个四分位数

D.第四个四分位数

【解析1在集合中,有一半数比中数大,一半比它小,所以是第二个四分位数。

【答案】B

51.在项目反应理论的三参数Logistic 模型中,表示区分度的符号是

A.a

B.b

C.c

D.8

【解析】在项目反应理论的三参数Logistic 模型中,a为区分度,b为难度,c为猜测率,0为自变量 (表示被试的能力)。

【答案】 A

52.首次使用“心理测验”这一术语的心理学家是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比纳

D.西蒙

【解析】卡特尔是第一个提出心理测验的学者。

【答案】B

53.在某项测验中。总分高分组被试在某题的通过率为0.70,低分组被试在该题的通过率为0.20,那么该题目的区分度为

A.0.25

B.0.45

C.0.50

D.0.90

【解析】区分度的计算方法为: D=P,-R, P%和P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答案】C

54.能够用来考察测量各个侧面变异性的测验理论是

A.概化理论

B.经典测验理论

C.真分数理论

D.项目反应理论

【解析】概化理论是从深入分析测验误差的来源和结构出发,应用方差分量分析辅助测验研究,从宏观上研究测验性质的测量理论。概化理论应用方法分析研究心理测量的方法。因此概化理论与经典测验理论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機化理论在分析问题的视角、理论基础、概念体系等方面与经典测验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模型设计、专业术语、计量分析角度等方面也与一般方差分析差别较大。

【答案】A

55.研究性别(男、女)与购房区域(城区、郊区)选择之间的关系,应该使用

A.积差相关

B.等級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中相关

【解析】用于表示RXC (行X列)表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相关是品质相关。这种相关的两个变最只划分为不同的品质类别。品质相关处理的数据--股都是计数数据。品质相关包括四分相关、中相关和列联表相关。四分相关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且每一个变量的变化都被人为地划分为两种类型这样的测量数据之间的相关,当两个变量均被分成两个以上类别,或其中一个变量被分成两个以上类别,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列联表相关。性别和购房区城是真正的二分的称名变量,这里是中相关。

【答案】D

56.能够用来比较不同样本或不同心理特质测试数据之间相对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A.决定系数

B.变异系数

C.相关系数

D.回归系数

【解析】变异系数(cn也叫差异系数、相对标准差,是一种相对差异量,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其公式是CV =号×100%。

【答案】B

57.某项研究中,被试的测试结果用“通过”与“不通过”表示。这种数据类型属于

A.连续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二分数据

【解析】本题“结果”是:证明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类别上的差异,属于二分数掘,是称名变量。故选D。

【答案】 D

58.假定能力为正态分布,现取正、负各3个标准差,欲将1000名被试按照能力测验成绩等距划分为好、中、差三组。下列选项中与分配到各组的被试人数最接近的是

A.199,602,199

B.179,642,179

C.159,682,159

D.139,722,139

【解析】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期望(均数) 14和标准差 o。μ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口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o越小,数据分布越集中。正态曲线F横轴上-定区间的面积反映该区间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 概率分布)。当一组测量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时,有大约68.26%的测量值落在平均值处正负-个标准整的区间内,大约95.44%的则量值将落在平均值处正负两个标准差的区间内:大约99.73%的值将落在平均值处正负三个标准差的区间内。具体到本题是等距划分三组,每组正好约1个标准差,中间区域入数约680人,故选C。

【答案】C

59现有一列数据: 4.1.4.6.6.5.7.7。4.它的中数与众数分别是

A.8.4

B.5.7

C.4.4

D.5.4

【解析】求中数要先排序: 1,4, 4,4, 5,6, 6.7,7,其中5是中数,4是众数。

【答案】 D

60.百分位分数P2=65表示

A.低于4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5%

B.高于4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5%

C.高于6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

D.低于6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

【解析】百分位分数是次数分布中对应于某个特定百分点的原始分数,又称百分位点第M个百分点就是这样一- 个点,次数分布中有机%的数据小于等于这个数,有(100-10 %的数据大于等于这个数,记为P本题目中百分位数是65,百分等级是45,即有45%的人小于等于65分,55%的人大于等于65分。

【答案】 D

61.假定正常人情绪稳定性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某研究者拟根据3000正常人的情绪稳定

性数据制定95%正常值范围,但计算时用了求99%置信区间的公式,产生的结果是

A.提高了精确度

B.降低了精确度

C.该指标异常者容易被判为正常

D.该指标正常者容易被判为异常

【解析】 99%置信区间相对于95%置信区间2值增大了,则置信区间变宽了。

【答案】C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62-64题

假定某门学科的测验成绩分布为正态分布,从某一学区随机抽取的65名考生的平均分为74,标准差为8。

62.根据本次测验成绩,该测验分数的平均数的标准误是



【解析】总体分布为正态,方差未知时,在这种情形中,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即标准误与样本本身的标准差的关系是8, =-n,其中8=区。Jn-1 Nn-1

【答案】A

63.该学区所有考生平均成绩的99%的置信区间是

A.73.20~74.80

B.72.04~75.96

C.72.36~7564

D.71.42~76.58

【解析】根据抽样分布的理论,当样本容量大于30时,样本标准差的分布为渐进正态分布,总体0未知,用样本Sol作为估计值计算标准差分布的标准差(标准差分布的标准误),故总体标准差的置信区间为1S_1-Zrσ,<σ<82.1+Z2.σ, .其中σs=_或σ,=V2m V2n

【答案】 D

64.在其他有关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置信水平值越大,置信区间范围越宽

B.置信水平值变小,置信区间范围不变

C.显著性水平值越大。置信区间范困越宽

D.显著性水平值越小,置信区间范围越窄

【解析】置信水平值越大,显著性越小,2值越大,置信区间范围越宽。

【答案】 A

65.如果测验的真分数方差减小,而观察分数方差不变,则误差分数方差

A.减小

B.增大

C.与真分数方差的和增大

D.与真分数方差的和减小

【解析】经典测量理论假设,观察分数(0与真分数(n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且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e),即如He,观察分数方差不变,则误差分数方差增大。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66.下列选项中,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有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D.时间恒常性

【解析】知觉恒常性的种类:①形状恒常性,指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变化。②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成像大小而有所变化的现象。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大小。并不随着网膜成像的大小而随时改变,尤其是对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的知觉并不随着事物高我们距高的远近而改变。③明度( 或视亮度)恒常性,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指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答案】ABC

67.影响推理的因素有

A.知识经验

B.工作记忆的容量

C.对前提信息加工的充分性

D.前提中使用逻辑量词的气氛

【解析】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具有必然性。但人们的推理并不一定总是道循严格的逻辑规则,研究表明其错误往往是错误地解释了前提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前提气氛影响造成的,对于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时出现错误有以下几种解释。前提气氛效应:伍德沃斯认为是推理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故前提中使用逻辑最词的气氛(选项D)是影响推理的因素之一,换位理论:查普曼认为推理发生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这种“错误地解释了前提”,受已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经验影响。故知识经验(选项A)也是影响推理的因素之一。心理模型理论:约翰逊一菜尔德认为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创建一个心理 模型理论。故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性(选项C),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选项B)也是影响推理的因素。

【答案】ABCD

68.人际吸引的规则包括

A.熟悉性

B.表面性

C.恒常性

D.邻近性

【解析】人际吸引的规则包括:①邻近性。双方的空间距离越小,越容易接近而成为朋友。②熟悉性,熟悉可以增加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程度。③个人特征。包括能力、外貌个性和品质等。④相似性,相似性决定了被试对别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是否选择别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伙伴。⑤互补与补偿。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逸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双方)。补偿,他人某一特点满足了某人的需要,使某入增加了其对他人的喜欢程度(单方)。⑥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当一个人对对方友好、热情,如果对方也给予相应的积极回馈,他们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认为双方都有吸引力。

【答案】AD

6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卡特尔人格特质分类的有

A.根源特质

B.情绪特质

C.表面特质

D.理智特质

【解析】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特质进行筛选和分类,提出了一个包含四层特质的理论模型:①个别特质和共向特质或称团体特质(同奥尔波特)。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那些相互联系的行为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种。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⑧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环境因素决定。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这三种特质同时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个体朝向某-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答案】AC

70.按照罗斯(E. Ross)的研究,濒临死亡者体验的内容有

A.否认死亡

B.接受死亡

C.沮丧情绪

D.愤怒情绪

【解析】瀨临死亡者的体验包括:①否认阶段。病人对疾病的严重性尚无思想准备,否认是为了暂时躲避病症给子的压迫感,有些病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了解自己死亡的预期后,为不使家人过度悲伤。故做欢态。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且期望奇迹出现。②愤怒阶段。当病情趋于危重、难以否定时,病人表现出生气、愤怒及怨天尤人的情绪,常迁怨家属及医护人员,发泄他们的苦闷及无奈。⑧乞求阶段。此时期,病人存有发生治疗奇迹的幻想,期盼延长寿命,提出种种要求,要求活到完成某些重要事情等。这个阶段病人还存在着希望,也努力配合治疗。④抑郁阶段。当病人知道自己乞求无效、死亡无法逃脱之后。便进入重度抻郁,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此时病人会体验到绝望及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家属必须在其身旁全心陪伴。⑤接纳阶段。此阶段病人准备:接纳与之俱来的一切,多数病人对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心情相当平静,对高兴或悲哀麻木默然、置之度外。

【答案】ABCD

71.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A.直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解析】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直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②替代经验,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我效能感也能郇随着提高或降低。⑧盲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④情緒喚起或情緒喚醒。人们在悲哀、抑郁或者对某一活动过度焦虑时,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时那样高。故选ABCD。

【答案】 ABCD

72.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加工分离程序需要的测试条件包括

A.独立条件

B.结合条件

C.包含条件

D.排除条件

【解析】为了考察基于自动提取和基于意识性提取这两种加工的效应。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在第一种条件下,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这种测试条件称为包含条件:在第二种条件下,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这种测试条件称为排除条件。

【答案】CD

73.取样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A.随机化

B.代表性

C.数量化

D.置换性

【解析】随机化尼抽样研究的基本原则。所谓随机化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个体是否被抽取,并不由研究者主观决定,而是每一个体按照概率原理被抽取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在心理学研究中,随机化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随机抽取样本,另一个是随机安排试验条件。只有这两点都保证了,才能做到真正的随机。被试取样的重要原则是,样本要有代表性,能够代表研究规定的总体。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答案】 AB

74.建立-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主要方法有

A.因素分析法

B.平均数方法

C.最小二乘法

D.逐步回归法

【解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①平均数方法。平均数方法是求回归模型的种粗略方法。其步骤是:首先,将所有对应的8值和Y值代入户=a+bx中,构成N个函数。其次,将N个函数按照奇偶或随机分成两组,并将两组函数对应的它a以及b相加,构成两个函数。再次,上述两个函数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求a和b值。②最小二乘法。使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回归方程试图使每一个 Y值沿Y轴方向到代表函数的直线上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也就是试图使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因此以这种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较为精确。

【答案】 BC

75,表示测验等值结果的方法有

A.图示法

B.公式法

C.列表法

D.数轴法

【解析】测验等值结果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就是将两个测验形式对应相等的分数排列成表。②公式法,就是用公式表示两个测验形式的分数的关系,如jF=aurtbe通过这个公式,一个测验中的一分数可以转换成另一个测验的分数。③图示法,就是将两个测验形式中的对应分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线型图表示。

【答案】 ABC

三、简答题

76.什么是观察法?它有何优缺点?

【答案要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经过分析获得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缺点:较难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不容易主动控制变量:容易受观察者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77.简述句子理解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答案要点】(1) 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2)句子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78.试从学习的认知观出发,简要比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利弊。

【答案要点】(1)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讲授的条件下,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发现米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①发现学习适合于幼儿和低龄学生知识的学习适合于成入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紉期阶段:接受学习则适合于拥有较丰富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的学科学习

②发现学习有利于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接受学习有利于掌握系统的知识

③发现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接受学习易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④发现学习时间,上不经济: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

⑤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中,任何一个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优于纯粹的发现学习和纯粹的接受学习。

79.一个双因素实验,其中变量A具有3个水平,变量B具有2个水平。

(1)请画线形图表示变量B存在主效应、变量A不存在主效应,且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2)请画线形图表示变量A和B均不存在主效应,但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3)请画线形图表示变量A和B均存在主效应,但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答案要点】



(1)见图1。

(2)见图2。

(3)见图3。两条平行直线画作下降直线亦正确。

80.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以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井说明每种方案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答案要点】 (1) 2 (性别:男、女)×2 (材料:三维物体、字母R)完全随机设计。其中,材料和性别均为组间变量。最少需要16 (=2X2X4)名被试。

(2)2 (性别:男、女) X2 (材料:三维物体、字母R)混合设计。其中,材料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最少需要8名被试。

四、综合题

81.试述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井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要点】(1)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①成分性智力(或称智力成分亚理论)阐明了智力活动的过程。它包括三种成分或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负贵计划控制和决策:操作成分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包括记忆、比较等认知过程: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②经验性智力(或称智力经验亚理论)阐明了个体智力与其经验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处理新任务和适应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③情境性智力(或称智力情境亚理论)阐明了个体智力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个体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及塑造环境的能力。

(2)评价

①优点:强调了社会文化及个体经验对智力的影响,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在机制,阐述了智力与环境的关系,加深了对智力的认识。对了解智力的实质、开发智力都有重要意义。

②局限:该理论没有说明三种智力成分之间的关系;没有详细阐述智力中涉及的具体认知过程。

82.小强正在专心地做地理拼图,亮亮从旁边走过。只听“哎哟”一声,亮亮的腿碰到了小强的课桌,把小强花很长时间做的拼图碰散了。小强-抬头,却发现亮亮正朝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由此,小强认为亮亮的行为是故意的,十分生气,给了亮亮一拳,试用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解释小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过程。

【答案要点】 (1) 根据道奇等人提出的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杜会线索。还依赖于儿童对这种社会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2)个体从面临某社会线索到做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六个阶段。

①编码过程:儿童从环境中收集与澈惹性事件有关的信息。

②解释过程:儿童根据以往的相似经验来整合收集到的情境线索,给这些信息赋予意义,判断导致个人行为的原因,以及对方的行为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

③目的分类过程:儿童决定在这种情境中个人想要达到的目的。

④寻求反应过程:儿童会考虑可选择的应对反应.

⑤反应决策过程:儿童权衡各种应对反应的利弊,然后选择他认为在该情境中最恰当的反应方式。

⑥反应执行过程:儿童执行他所选择的反应方式。

(3)根据上述模型,小强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过程如下:

①编码过程:小强看到自己的拼图被碰散了,在相关信息中注意井编码了“亮亮正朝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

②解释过程:根据收集到的情境信息,小强将亮亮的行为解释为故意的。

③目的分类过程:根据之前的解释。小强感到十分生气,需要释放愤怒情绪。

④寻求反应过程:小强可能考虑了多种释放愤怒情绪的方式。

⑤反应决策过程:基于之前想到的多种反应方式,小强决定采用躯体攻击的方式。

⑥反应执行过程:根据之前的分析和决策,小强给了亮亮一拳。

83.为了解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的满意度,某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部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访谈抽样与构建初测问卷:研究者利用晚自习时间,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概括、归纳。编制出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初测问卷,用5点量表计分。

试测与题目筛选:随机抽取文、理科各5个班进行试测,计算各题的平均得分、标准差及每道题的得分与测验总分的相关(区分度) , 选取前10题的数据列于表1。

表1部分题目数据表

题号平均得分标准差区分度

13.710.820.55**

23.620.520.56

33.450.830.20*

43.290.840.12

53.460.850060**

63.240.790.67**

72.410.83-0.13

83.700.850.63**

93.140.780.56**

103.280.840.52**

信、效度分析:随机抽取文、理科各10个班,每班随机抽取25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对398份有效问卷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问卷包括3个维度,再对这398份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问卷的结构效度。该问卷各维度的a系数见表2。

表2学校教学现状满 意度问卷的信度

维度I维度II维度III

a系数0.890.910.86

差异检验结果:考察不同学科学生态度差异既可用t检验,也可用F检验。现给出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文、理科学生在维度II的态度差异程度大于维度II的态度差异。

表3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方差分析表

变异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P

维度组间34.92134.922.57P>0.05

组内5395.2339713.59

维度组间28.01128.014.96*0.01<p< p="">

组内2243.053975.65

维度组间17.41117.4111.68*P<0.01

组内591.533971.4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的访谈抽样和初测问卷构建过程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2)针对表1的数据,提出项目筛选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3)表2的a系数值是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反映了间卷的什么心理测量学特性?

(4)该问卷结构效度考察的过程是否存在错误?并说明理由。

(5)根据表3的数据,文、理科学生对学校教学现状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得

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 (1) 存在的不足:

①访谈抽样是晚自习时间在图书馆自习的学生,可能不是全体学生的代表性样本。

②采用一般的概括、归纳法来编制的初测问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改进方法:

①抽样方法可采用全校学生随机抽样,或按学科分层随机抽样,或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

②可采用质性资料分析技术,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考察编码信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初制问卷

(2)应删除第4、7题,因为这两题的得分与总分相关不显著。尽管第3题的得分与总分相关显著,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也应删除。

(3)该问卷三个维度的信度均较高,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反映了各维度的内部“致性(或同质性)程度较高。

(4)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