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17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0-12-22 09:47:24  |  关键词:

  •  
  •  
  •  

2017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
A.外显行为
B.意志过程
C.情绪情感
D.心理机制
【解析】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宫语等,所以选择D。
【答案】 D

2.利用放射性的示踪剂来研究脑功能的技术是
A.脑磁图(MEG)
B.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C.脑电图(EBG)
D.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解析】脑磁图(magne toencephalography, MEG) 是对脑内神经电流发出的极其敬弱的生物磁场信号的直接测量,是一种完全无侵袭 。无损伤的脑功能检测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l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 是-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让被试完成认知任务诱发电位,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是通过仪器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nission tomograph, PET) 可以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质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的检测,但是需要利用放射性的示踪剂标记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生物生命代谢中必需的物质,以此形成相关功能代谢显像。故选D。
【答案】 D

3.主管躯体运动的脑区位于
A.额叶
B.枕叶
C.灏叶
D.顶叶
【解析】额叶:位于中央沟前。与随意运动及高级精神活动有关,包括躯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智能以及情感等活动。颞叶:位于侧间沟的下面。与感知。辨认听觉刺激(听觉)和记忆(海马区)有关。顶叶:位于中央沟后。与触觉、压力、温度和疼痛的感知有关。枕叶:在脑的后部,顶叶和题叶的后面。与视觉有关,是视觉皮质中枢。故选A。
【答案】A

4.下列有关视觉感受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A.锥体细胞的数量多于棒体细胞的数量
B.视网膜边缘存在大量的锥体细胞
C.锥体细胞对颜色敏感
D.棒体細胞对明度不敏感
【解析】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视细胞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种。其中,锥体细胞远少于棒体细胞,人的视网膜中含有600万~800 万个锥体细胞,而棒体细胞则有1.2亿个。锥体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边缘,锥体细胞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而棒体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中央窝,是对光明亮最敏感的区域。所以,棒体细胞对物体的明暗更为敏感,而维体细胞对颜色更为敏感。故本题选C。
【答案】 C

5.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该定律称为
A.费希纳定律
B.韦伯定律
C.史蒂文斯定律
D.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解析】费希纳定律,是指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其公式为P(心理量) =K常数/韦伯分数) 1gI (物理量)。韦伯定律,是指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其公式是K (常数/韦伯分数) =OI (差别阅限) /1 (标准刺激强度) =k (常数/韦伯分数)。史蒂文斯定律,又称幂函数定律,是指感觉量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即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P=KI”,其中P为心理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n是被评定的不同感觉的常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指任务与个体动机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故选C。
【答案】 C

6.一种色光与另外一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解释这种色光混合现象的规律称为
A.间色律
B.代替律
C.补色律
D.对比律
【解析】补色律:凡两个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产生白色的颜色光是互补色。例如,红色和浅青绿色、橙黄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都是一对对互补色。间色律:在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他们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与黄混合产生橙色,蓝与红混合产生紫色。中间色的色调偏于较多的一色, 饱和度决定于二色在光请轨迹中的位置,越近则越饱和。代替律:如果颜色A+颜色B=颜色C,若没有颜色B.而颜色x+颜色Y=颜色B.那么A+(X+Y)=C.说明每一种被混合的颜色本身也可以由其他颜色混合而获得。故本题选C。
【答案】C

7.在视知觉的形成过程中,“ 是什么”的通路是指从枕叶到
A.顶叶
B.颞叶
C.额叶
D.角回
【解析】枕叶是大脑的一个区域,大概在后脑勺的位置,主要负责视觉处理功能。视觉信息的加工中,枕叶获取的信息通常会传递到顶叶和颞叶,其中,(1) 枕叫信息传递至项叶,解决“WHERE (定位),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哪”: (2) 枕叶信息传递到颞叶,解决“WHAT (定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故选B
【答案】 B

8.在时间判断方面,下列感觉通道的精确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A.视觉、触觉、听觉
B.视觉、听觉、触觉
C.听觉、触觉、视觉
D.听觉、视觉、触觉
【解析】感觉通道是个体接受刺激和传入信息形成感觉经验的通道。根据感官及其经验的不同可分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等。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答案】 C

9.作者在校对自己的文稿时,对错字“熟视无睹”。这反映的知觉特性主要是
A.恒常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本题中,作者因为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对错字“熟视无睹”,所以是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 D

10.小王先学习了汉语拼音,随后学习英语,在使用拼音录入汉字时经常会混淆拼音和英语,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记忆重构
D.记忆恢复
【解析】记忆重构是对原初记忆的重新组合和加工。记忆恢复指在学习某种材料以后,延缓回忆比识记后立即回忆在内容上更为先全的记忆现象。本题中,先学习了汉语(先学习材料),后学习英语(后学习材料),而再回忆汉语时产生干扰(混淆拼音和英语),这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故是倒摄抑制。
【答案】B

11.斯伯林(G.Sper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保持的字母数量约为
A.5
B.7
C.9
D.11
【解析】部分报告法是斯伯林发现的。斯伯林以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为实验方法研究人的记忆,结果发现了在部分报告情况下,被试的报告成绩要远远大于全部报告,于是推断在短时记忆阶段之前还有一个记忆阶段即瞬时记忆,并证明了这个阶段的存在以及证明,因而部分报告法成为研究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经典方法。实验过程是给被试呈现个三行四列的字母矩阵:①他首先用全部报告法,结果发现瞬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被试平均只能正确报告4个左右。②后来他设计了部分报告法,每次刺微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制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这-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达到了平均91个。故本题选C。
感觉记忆就是当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痕迹仍能保留瞬间的记忆形式(如视觉中的后像)。感觉记忆有三个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②保持时间很短(0.25~2秒)。③信息量很大(凡是接触的事、物都能形成瞬时记忆)。
【答案】 C

12.“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鯨鱼是哺乳动物”,据此可以推论“鲸鱼是胎生的”。这种推理是
A.演绎推理
B.逆向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解析】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逆向推理又称目标驱动推理,它的推理方式和正向推理正好相反,它是由结论出发,为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去知识库中找证据。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问,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答案】A

13.人脑中出现的“天宫二号”发射升空的景象主要是
A.触觉表象
B.动觉表象
C.听觉表象
D.视觉表象
【解析】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从感觉通道划分,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动觉表象。“天宫二号”发射升空的“最象”显然是视觉表象,故选D。
【答案】 D

14.某人的大脑受到意外损伤后不能理解口语。依据机能定位理论,其大脑左半球损伤的区域可能是
A.额下回
B.灏上回
C.中央后回
D.顶、枕叶交界处
【解析】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语听觉中枢,即颞上回,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这一区域受损,将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答案】B

15.根据沙赫特(S. Schachter)的头验研究,使人的合群行为倾向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利他
B.权力
C.忧虑
D.恐惧
【解析】沙赫特研究表明影响合群行为的因素包括:①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合的需要。②情绪因素,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③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来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拨出生顺字递碱。
【答案】D

16.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这反映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
C.注意转移
D.注意保持
【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①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社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②注意稳定。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上的一种品质。注意稳定的标志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③注意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④注意广度,即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本题中注意保持应该跟注意稳定含义接近,学生注意从一个对象(音乐课)会很快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语文课),所以是注意转移品质。
【答案】C

17.有关性格与气质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
B.气质有好坏之分,性格无优劣差别
C.气质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性格可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D.气质更多地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
【解析】区别:①从起源上来看,气质属于先天的,性格主要是后天的。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⑧从社会评价上来看,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势。④从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来看,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联系:①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发展速度。②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即使形成同一种性格,也保留各自的色彩。
③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答案】B

18.依据阿希的从众实验,在每一次观察中,对被试的安排是
A.均为真被试
B.真被试多于假被试
C.真被试与假被试- -样多
D.真被试少于假被试
【解析】心理学家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张画有比较线条。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第1人至第5人、第7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1人(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故真被试少于假被试选D。
【答案】D

19.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对方接受后不久,再提出一个大要求,此时大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这种策略是
A.折扣策略
B.登门檻策略
C.留面子策略
D.滚雪球策略
【解析】折扣策略,是指对基本价格作出一定的让步,直接或间接降低价格,以争取顾客,扩大销量。其中,直接折扣的形式有数量折扣、现金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间接折扣的形式有回扣和律贴。折扣策略显然与本题无关。
登门槛策略,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本题中就是从小要求到大要求,故是登门槛策略。
留面子策略,与登门槛策略相反,留面子策略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
滚雪球策略,这种策略以某一个目标为“根据地”和“大本营”。进行精耕细作,把“根据地”和“大本营”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并成为将来进一步目标的基础和后盾。滚雪球策略显然与本题无关。
【答案】 B

20.在皮亚杰用于考察儿童思维发展的守恒实验中,儿童最晚通过的是
A.容量守恒
B.数量守恒
C.长度守恒
D.面积守恒
【解析】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的思维受直接知觉的影响,以单维的方式认知事物。这个结论是从大量的守恒实验中得出的。数量守恒实验:皮亚杰将7个鸡蛋与7个玻璃杯对应排列,问年幼儿童鸡蛋和杯子是否一样多,儿童回答“一样多”。然后,当面将杯子间距离拉开,使杯子的排列在空间上延长,这时儿童认为杯子比鸡蛋多,表现为数量不守恒。质量守恒实验: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表现为质量不守恒。容量守恒实验:将一玻璃杯 盛满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水倒入一个细高的量简内,问儿童哪个里边的水多。一部 分儿童认为量简里的水多。因为它水面高:一部分 儿童认为杯子里的水多,因为杯子比量简粗,表现为容积不守恒。儿童最晚通过的是容量守恒。故选A。
【答案】A

21.安斯沃斯等利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了婴儿的依恋。某婴几当母亲在场时能独自探索,母亲离开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强烈:当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该婴儿的依恋类型为
A.回避型
B.抗型
C.安全型
D.敏感型
【解析】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澜验将婴儿的依态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安全型(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井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 ,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 表现出忽视及躲遊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⑧不安全依恋,反抗型(insecure-aa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 (1988)提出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被裂型(insecure-di 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答案】 C

22.向幼儿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幼儿东郭先生让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后来猫人赶来了。这时候,向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着狼”。这一问题考察的是
A.空间认知
B.道德判断
C.自我概念
D.心理理论
【解析】空间认知,是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道德判断是运用个体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过程,其水平是不断发展的。本题儿童提问“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这与道德无关。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人出生以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基于个人生活实践经验而形成,同时受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已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恩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一般认为。 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成功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本题中“猎人知不知道书袋里藏有狼”,即为“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故选D。
【答案】 D

23.根据塞尔曼(R. Selman)对观点采择的研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解析】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雅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塞尔曼用“霍莉爬树”的两难故事研究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塞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3~6岁)。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事情。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知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岁以上)。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婴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本题中儿童的想法和行为符合阶段3,故选D。
【答案】 D

24.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理论是
A.生态系统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知觉学习理论
D.条件反射学说
【解析】学习的主要理论及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通过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知觉学习理论关于知觉学习的理论可归纳为两类:分化论和丰富论,分化论把知觉学
习看作是发现早先忽略了的感觉刺激井把它转变为有效的信息,知觉的改变就是学会了对感觉刺激新的方面的反应。丰富论认为知觉学习就是用联想和过去的经验来丰富感觉经验,知觉的改变是学会了对相同的感觉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把反射区分为两大类,即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外界动因与有机体对它的回答活动之间的固定联系称之为无条件反射,它们之间的暂时联系称为条件反射。之所以称为条件反射,是由于这种反射的建立和清退依条件为转移。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本题中“儿童的侵犯行为是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的”,这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答案】 B

25.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性质)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而成年时期智力活动的性质是运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沙伊(K.W. Schaie)
B.菜文森(D.J. Levinson)
C.哈维格斯特(R.J Hav ighurst)
D.埃里克森(E. HL Erikson)
【解析】沙伊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把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见下图。沙伊认为,儿童期、青少年期智力发展的根本特征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皮亚杰及其他一些儿童心理学家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己对这一发展过程作出了很好的解释。


【答案】A

26.斯金纳训练鸽子学习走“8”字形路线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连续接近技术
B.给予线索技术
C.消退技术
D.负强化技术
【解析】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行为来使它逐步形成最终行为。斯金纳在研究中,连续几天对鸽子眼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而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斯金纳训练鸽子学习走“8”字形线路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就是连续接近技术。
【答案】A

2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直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酶
【解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直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明望。②替代经验。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捉高或降低。⑧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④情緒唤起或情绪唤醒。人们在悲哀、抑郁或者对某一活动过度焦虑时,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时那样高。其中,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的是直接经验。替代经验的影响效果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程度,而言语劝说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情绪唤醒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才更为显著。故选A。
【答案】A

28.关于学习的含义,错误的表述是
A.人与动物都需要学习
B.学习就是有机体的行为改变
C.学习是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
D.学习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解析】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思维的持久变化的过程,并不仅是行为的改变。经验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思维上的。
【答案】 B

29.某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A.结构匹配理论
B.关系转换理论
C.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D.产生式迁移理论
【解析】结构匹配理论是金特纳等人提出的迁移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如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关系转换理论是对概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被试对情境中各种关系(或完形)的顿惜,如果两个问题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关系,那么对其中一个问题的训练将对另一个问题产生迁移。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学习迁移航是知识在新的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思维的适应性控制(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ACT>理论的扩展,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就本题而言,学生在学校的数学计算测验中表现良好(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购物时却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未完成知识应用的建构) ,所以未完成知识在新的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即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答案】C

30.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情感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解析】奧苏泊尔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已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得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答案】D

31.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建立的成就目标是
A.社会目标
B.绩效目标
C.表现目标
D.掌掘目标
【解析】德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两种不同的内隐观点,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而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
【答案】 D

32.在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A.学习阶段
B.保持阶段
C.干扰阶段
D.回忆阶段
【解析】提取绣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干扰阶段和回忆阶段。
【答案】 B

33.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A.双耳分听法
B.对偶联合法
C.知觉辨认法
D.分散注意法
【解析】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包括知觉辨认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知觉辨认的程序是在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把它们与未学过的单词随机混合,在速示器上逐个以极短的时间呈现。要求被试读出所见到的单词。词干补笔的操作程序是,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测验时提供单词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残诃补全是补笔的另一种形式,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词。由此本题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34.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 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解析】自变量是不同组的唯一不同的人为控制的因素。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发生改变的结果。无关变量是每个组都保持一致的因素。 在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额外相关变量,此类变量简称额外变量,因其必领被设法控制,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变,故又称为控制变量。
【答案】A

35.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是
A.年龄
B.注意
C.加工水平
D.感觉通道转换
【解析】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保持时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干扰形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王扰后发生遗忘
记忆负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
加工深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胞记忆不在在这种情况
呈现形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
 

本题中,年龄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都有影响。注意影响外显记忆,而加工水平也影响外显记忆。只有感觉通道转换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故选D。
【答案】D

36.康拉總(R. Conrad)的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解析】1964年康拉德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BCPTV和FINSX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速-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中写错字母之处80%出在音近字母之间,如B和P,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E.布朗和被得森的实验也有这种倾向。康拉德和赫尔改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声音相近的字母,如ECCZBD和不相近的字母系列FGOAYQR,实验结果出现了与上述视觉呈现条件下相当一致的情况,等级相关为0.64.事实表明,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听觉编码占优势。故本题选A。
【答案】A

37.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解析】研究假设一般不在研究方法部分呈现, 而在前言部分呈现。故选B。
【答案】B

38.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A.音高特性
B.响度特性
C.音色特性
D.方位特性
【解析】声笼法实验:主试将被试双眼蒙住,以去掉视觉线索的作用,然后固定好被试头的位置,防止实验进行中双耳位置的变化。实验中,将刺激呈现器随机在事先选择好的位置上呈现,让被试进行声音方位的判断,并作相应记录。
【答案】 D

39.某企业想考察不同工龄员工的离职意向,将整个企业3000名员工按工龄分为三组:两年以下有1000人,两年至五年有1500人,五年以上有500人。如果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容量为600的样本,那么,从两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A.100
B.200
C.300
D.400
【解析】应抽取的人数=(两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总数/员工总数) x抽取样本的容量,即应抽取人数= (1500/3000)×600 = 300。
【答案】C

40.按一定速度给被试依次呈现材料中的各个项目,让他们学习和记忆。第一次呈现时,要求被试识记材料:从第二次呈现起,要求被试在每个项日出现时,说出紧邻其后的下一个项目。这种记忆研究方法属于
A.全部呈现法
B.重建法
C.重学法
D.提示法
【解析】提示法是指系列中的刺激项目按顺序排成一列,以事先定好的速度逐项向被试呈现。被试把刺激系列全部学习一遍以后,即回到系列的开头,开始第二遍学习,但这次要求被试在看到一个项目时,必领努力猪出它的下一个项目。由于刺激系列是等速逐一呈现的,所以不管被试能否猜出第二个项目,猜得对还是不对,几秒钟后,第二个项目总会以固定的速度呈现,起到强化和纠正的作用,同时它也提示被试继续设法猜第三个项目。这样一遍一遍地反复呈现,直至被试完全记住整个刺激系列。
【答案】D

41.研究者通常通过控制温度、照明、噪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额外变量,以突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这些做法损害最大的效度类型是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统计结论效度
【解析】外部效度是指在脱离研究情境后,研究结果还能成立的程度。每一项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每一项研究的目的都期望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的真实关系,任何制约结果通用性的特征都是对外部效度的威胁。如果研究结果能同样适用于特定实验范围之外的其他时间、情境和人群,则认为此研究具有外部效度:相反,如果结果仅限定在约束条件内,则缺乏外部效度。会对外部效度造成损害的因素一般包括被试者特征、主试者特征、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测最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特异性越强,起有可能导致研究情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的差异性增大,使研究情境中观测到的被试行为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也就制约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本题中控制温度。照明嗓音以及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额外变量,与现实中生活情境脱离越远,将越降低外部效度。
【答案】B

42.序列反应时方法的基本逻辑来源于
A.加法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开窗实验法
D.排除一包含法
【解析】序列反应时任务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依据的是减法反应时原理。
【答案】B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43~45题。
在-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 (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 (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昕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
43.该实验自变量的数量是
A.2
B.3
C.4
D.5
【解析】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感觉可辨别度,一个是语义可辨别度:因变量为非靶子词的回忆数量。
【答案】 A

44.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迫随的信息得到了全部加工
B.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
C,左右两耳所追随到的信息量是一致的
D.非靶子词比靶子词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解析】非靶子词代表了非追随耳的加工程度,C、D选项没有办法看出来。题干中说。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还是低,在德觉可销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这说明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对非追随耳信息的加工程度比感觉可辨别度高时更好。A选项无法从实验结果得出。
【答案】 B

45.该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
A.早期选择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特征整合理论
D.资源有限理论
【解析】因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代表了信息有无充分加工,充分加工是晚期选择理论的观点。没有被加工是早期选择理论的观点。题目中说语义可辨别度的高低对非靶子词无影响,说明信息没有充分加工。①特征整合理论是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区分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于“粘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 一个单一的客体。②资源有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 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是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资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将贷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而实验条件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听到的靶子词。这就要求被试在有限的心理资源中完成几项任务,考查特定条件下的输出效果,所以D选项符合条件。
【答案】D

46.一个实验有3组被试,各组被试人数相同,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为29,则该实验每组的被试数为
A.8
B.9
C.10
D.11
【解析】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MN-1=29,则实验处理的总次数为30,k=3, 则每组的人数为30/3= 10。
【答案】C

47.下列关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优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B.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
C.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
D.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解析】fMRI优点:无创性、同时提供机能性和结构性的图像、极高的空间分辨率成像速度快、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选择。缺点:由于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检测滞后于神经活动58秒的氧信号,因此时间分辨率低于EEC和MEG;不适合幽闭恐惧症患者:噪音大,妨碍听觉研究的应用:系统造价较高。
【答案】A

48.对偶比较法通常用来制作
A.顺序量表
B.称名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解析】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答案】 A

49.研究者选取了28对夫妻,考察双方承受压力的差异,正确的检验方法是
A.独立t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B.配对t检验,单侧假设检验
C.配对t检验,双侧假设检验
D.独立t检验,单侧假设检验
【解析】夫妻两人,二者共同生活,是有一定关联的,肯定是配对样本。考察双方承受压力的差异,题目井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偏向(比如谁比谁高,或谁比谁低),所以需要用双侧假设检验。
【答案】C

50.统计功效是
A.口
B.β
C.1-0
D.1-β
【解析】统计功效是指在假设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后接受正确的替换假设的概率。在假设检验中有a错误和B错误。a 错误是弃真错误,β错误是取伪错误。取伪错误是指,原假设为假,样本观测值没有落在拒绝域中,从而接受原假设的概率,即在原假设为假的情况下接受原假设的概率。所以,统计功效等于1-B。
【答案】 D

51.某被试作答了由30道题目构成的一个测验,所有题目对被试提供的项目信息量总和为25,那么此测验对被试的测量精度(估计标准误)是
A.0.83
B.0.2
C.0.1
D.0.04
【解析】估计标准误是指预测与原本计划或者预定达到的目标的距高差。估计标准误=1/、题目信息量,就本题而言,估计标准差-1/√25=02。
【答案】B

52.比较不同心理特质的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的统计量是
A.差异系数
B.四分位差
C.平均差
D.标准差
【解析】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同种观测工具,所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四分位差反映了中间50%数据的高散程度,其数值越小,说明中间的数据越集中:其数值越大,说明中间的数据越分散。四分位差不受极值的影响。四分位差主要用于测度顺序数据的高散程度,但不适合分类数据。平均差是总体所有单位与共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數,适合分析-组数据。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能反映一个 数据集的高散程度,适合分析一组数据。
本题中,两组分类数据(不同心理特质)适合用差异系数来分析离散程度,故选A。
【答案】 A

53.斯蒂芬森(W.Stephenson) 1953 年提出的研究自我概念的方法是
A语义区分法
B.Q分类技术
C.两难故事法
D.内隐联想法
【解析】语义区分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其同事所创立。两难故事法由科尔伯格创立。内隐联想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而斯普芬森提出了Q分类技术用来研究自我概念。故选B。
【答案】B

54.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其均值为10,标准差为5,则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为
A.【8.60,11, 40】
B.【8.04,11. 96】
C.【7.65,12.35】
D.【6.90,13.10】
【解析】总体方差未知时,0x=81vn-1, 代入公式区-1.960. <μ<X +1.96,答案是【8.60, 1.40】。
【答案】 A

55.关于心理测量中的行为样本,错误的说法是
A.被试有代表性的行为
B.能反映被试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
C.被试出现的可观测行为
D.被试行为取样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
【解析】行为样本是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反映个体特定心理特质的一组行为,可根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被试的行为样本要有代表性,不能存在偏差,并非被试出现的可测行为即能成为行为样本,故选项C表述错误。
【答案】C

56.一个测验由0、1计分的100道单选题构成,根据原始得分计算题目区分度的恰当方法是
A.φ相关.
B.点二列相关
C.等级相关
D.四分相关
【解析】点二列相关适用项目是0、1计分,而效标或测验总分是连续变量的数量资料。故选B。等级相关是一种非参 数统计方法,适用于资料不是正态双变量或总体分布未知,数据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的资料或等级资料。四分相关适用于计算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且每一个变量的变化方向都被人为地分为两种类型的利量数据之间的相关
【答案】B

57.某被试的韦氏智力测验分数比同年龄常模团体的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其IQ是
A.120
B.115
C.110
D.105
【解析】韦氏智力测验的离差智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本题中,1Q比均值高个标准差。所以IQ=100+15=115。故选B。
【答案】 B

58.下列导出分数中,不属于等距变量的是
A.百分等级
B.CEEB分数
C.2分数
D.T分数
【解析】标准分数表示在一个分布中,个体分数在平均数之上或是之下多少个标准差,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是等距变量。常用的标准分数有2分数、7分数、CEEB 分数、离差智商、正态化标准分数、标准九分等。本题中,CEEB 分数、2分数、7分数都是标准分数,是等距变量:而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是比率变量,不是等距变量。故选A。
【答案】A

59.心理学家用画人制验评估儿童的人格特征,这种投射技术是
A联想型
B.构造型
C.完成型
D.表达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投射测验分类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被试的反应方式,投射技术可分5类:联想型,让被试说出某种刺激所引起的联想。如罗夏墨迹测验:构造型,要被试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套含有过去、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如主题统觉测验:完成型,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材料等,让被试自己补充,如句子完成测验,选排型,要被试根据某-准则,选择照片,或对照片进行排列:表达型,使受测者利用某种媒介自由地表露他的心理状态,如画人测验。因此本题选D。
【答案】D

60.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责任感的判断。常会影响他对中层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力的评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严格误差
B.宽容误差
C.晕轮效应
D.趋中效应
【解析】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感觉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本题中,因为责任感的判断,会影响他对中层曾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影响力的判断,是晕轮效应的表现。故选C。
【答案】C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61~64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儿童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的相关

年龄组(岁)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系数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系数
60.13-0.32
7-0.03-0.38
80.07-0.41
9-0.05-0.49


61.从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倾向性结论是
A.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要比与阅读理解间的相关更强
B.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要比与阅读速度间的相关更强
C.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D.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解析】解此题考生要把握好三点:(1)相关系数为正值则一个变量的增长就会使另个变量得到加强: (2)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 (3)看随着年龄增长,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基于此可知,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要比与阅读理解间的相关更弱。
【答案】B

62.基于上表,研究者认为看电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受到了质疑,其主要原因是
A.相关数据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
B.6~9岁儿童年龄太小,缺乏自制力
C.横断研究不能提供儿童纵向发展效果方面的信息
D.与记录看电视时间相比,阅读技能测试受评定工具的信效度影响较大
【解析】相关数据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需要看回归分析的结果。
【答案】A

63.如果要考察看电视时间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把儿童看电规的时间划分成三种水平而年龄变量又不是研究所关注的,则恰当的实验设计是
A.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B.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C.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D.固定组比较设计
【解析】完全随机设计是根据试验处理数将全部供试材科随机地分成若干组,然后再按组实施不同处理的设计。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即实验处理分为两个方向,调查数据为两个因素的组合效应值。同样,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是调查数据为三个因素的组合效应值。固定组比较设计是指利用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并仅对其中一组给子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单因素随机风组设计是指利用分组技术实现局部控制,分组误差仅来自组内,而组间的差别与误差无关。
本研究中,只考察一个因素(看电视的时间)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影响,且不关注年龄变量的影响。无论是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还是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都是控制两个或三个实验处理,所以不适用于本研究。此外,本研究也没有实验前就已经存在两组,所以也不适用于固定组比较设计。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区组控制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本研究最为恰当。故选B。
【答案】B

64.根据前面选定的实验设计,处理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x°检验
C.F检验
D.Z检验
【解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独立样本数据的差异检验:而2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大于30)的平均数差异检验:x检验主费适用于分类数据的差异检验;F检验适用于三组或者多组之间的均值比较。本题中。比较三种水平石电视时间的儿童阅读技能(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差异,而儿童阅读技能不是分类变量,且比较三组数据,所以适用于F检验。故迷C。
【答案】C

65.如果测验的真分数变异增加,误差变异保持不变。那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信度提高
B.观察分数变异不变
C.信度降低
D.观察分数变异变小
【解析】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信度就是指测量数据的可靠程度。如果假设真分数为不,实际测量分数为不那么信度系数r。就是真分数的方差s在测量分数的方差s中所占的比例,即。=S2782.就本题而言,真分数变异增加(即舒增大),误差变异保持不变(即&不变),那么R值将增大。
【答案】 A


二、多项选择题
66.工作记忆的组成成分有
A.语音环路
B.唤醒系统
C.视觉空间画板
D.中央执行系统
【解析】工作记忆的成分包括:语音环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视觉空间画板,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情境缓冲器,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中央执行系统,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答案】 ACD

67.下列选项中,属于有意想象的有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解析】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按照事先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其中,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根据:现察内容的新颗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可将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与个人生活感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本题中,表象与想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表象不属于有意想象。故选ABC。
【答案】ABC

68.下列选项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有
A.对工作的好奇
B.获取丰厚报酬
C.避免受到惩罚
D.对学习的兴趣
【解析1内部动机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对工作的好奇、学习的兴趣都指向活动本身,是内部动机。
【答案】AD

69.荣格认为,集体潛意识包含
A.人格面具
B.阿尼玛
C.阿尼姆斯
D.情结
【解析】集体潜意识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身。情结是荣格个体心理学的概念。
【答案】 ABC

70.下列选项中,可以为关键期的存在提供证据的有
A.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B.人类语言的习得
C.动物的视觉剥夺
D.鸟类的印刻,
【解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入或动物的某些技能或行为发展最敏感的某个时期。一般认为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动物的视觉剥夺以及鸟类的印劍等研究结果都是关健期存在的证据。洛伦兹(1937) 研究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能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而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研究者根据这个结果发现人类儿童也存在这种现象,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哈洛(1957) 研究发现小恒河猴因为错过“关键期”(出生之后的6个月)无法与恒河猴妈妈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还有研究者发现,在小动物生长关键期内,将一只眼挡住 (即为剥夺眼)培养一段时间后,剥夺眼对应的脑功能区公缩小,将制夺眼恢复视觉正常环境,再培养一段时间,剥夺眼对应的脑功能区又会恢复。故选ABCD。
【答案】ABCD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思想湘源有
A.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B.杜威的经验学习论
C.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D.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学习伏伴等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理论观点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杜威的经验学习论强调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这包含了建构主义的思想。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为建构主义奠定了社会建构思想的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个观点本身就包含了建构的思想,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萌芽。
本题中,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刺微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这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截然对立的。故选BCD。【答案】 BCD

72.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有
A.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对照组设计
D.ABBA设计
【解析】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方法包括随机区组设计、ABBA 设计、拉丁方设计以及ABA设计。在随机区组中,实验条件以随机的方式排序,为了平衡练习效应,每一种排列都必须呈现很多次。在ABBA设计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反的顺序。拉丁方设计采用的是一种拉丁方格做辅助,即由需要排序的几个变量构成的正方形矩阵。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本题中,对照组设计通常把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实验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最后,考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则可推断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对照组设计的两组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是不同的。所以是被试间设计。故选ABD。
【答案】ABD

73.对一个2×3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能得到的信息有
A.主效应
B.简单主效应
C.被试问误差
D.交互作用
【解析】由一项2×3的破试内设计可知实验是两因素实验设计,经过统计分析可分别获得两因素的主效应,此外,两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若如此,需进一步进行简单主效应分析。被试内设计中,总变异数可分为被试内变异和被试间变异,被试内变异具体又分为两因素主效应、两因素交互作用和各自对应的误差。故选ABCD。
【答案】ABCD

74. MIPI中诈病量表(下量表)的功能有
A.检测被试癔病程度
B.检测被试是否故意装好
C.作为心理病态的指标
D.揭示被试是否夸大问题
【解析】 MPI中的F量表显示诈病分数,分数高表示诈病或确系严重偏执,原始分值代表的含义如下:①0~2 分为正常:②3~9 分可能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③10~15 分是精神病患者和严重的神经质经常得到的分数:④16°25分可能是诈病,也有可能是利用测验来夸大自己的问题以得到帮助:⑤超过25分,测验结果有失效的偏离态势,结果不可信。
【答案】CD

75.下列关于非参数检验的表述,正确的有
A.适用于小样本
B.变量总体须服从二项分布
C.适用于顺序数据资料
D.未能充分利用资料的全部信息
【解析】非参数检验有以下特点:①一般需要格的前提假设;②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等级变量):⑧很适用于小样本,且方法简单:④最大的不足是未能充分利用资料的全部信息;⑤目前还不能处理“交互作用”。
【答案】 ACD


三、简答题
76.试用维纳(B. Weiner)归因理论分析能力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