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4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视觉理论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9-22 11:53:23  |  关键词: 视觉心理学原理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视觉理论”相关内容,为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24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视觉理论

  视觉理论

  (1)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Young),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红、绿、蓝,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1860年由赫尔姆霍茨(H.L.F.Helmholtz)修正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不同的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敏感程度不一样,如红色感受器对长波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反应最强烈。若一种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白色感觉,其他色觉都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一定比例兴奋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中确实存在三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红绿蓝三色,从而支持了三色说。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它无法解释红绿色盲。按照这一理论,红绿色盲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黄色是由红和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黄色的色觉经验,但这与事实不符。

  (2)拮抗说

  又称对立过程理论,德国生理学家黑林(H.Haring)提出四色论,是拮抗说的前身。他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拮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理学家先后在动物神经节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

  所有这些发现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心理学考研知识梳理:视觉理论”,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