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5考研教育学知识归纳:论道德教育”相关内容,为教育学学硕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311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25考研教育学知识归纳:论道德教育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德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
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刑罚为末为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曾提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又突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虽并非由董仲舒最早提出,但他用理论进行系统论证,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影响。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道德概念在先秦早已被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
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重义轻利,正谊明道
董仲舒认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比行为的效果更具有道德价值。“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要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5考研教育学知识归纳:论道德教育”,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教育学学硕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