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真题演练
1. 孔子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具体科目表现为“六艺”,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
A. 礼 B. 乐 C. 御 D. 法
2.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指的是( )。(2016,扬州大学,9)
A. 骑马 B.杂技 C.射箭 D.驾车
3. “仁”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下面关于孔下面说法中不属于孔子“仁”的观点有( )(2015,湖南大学,7)
A. 仁者爱人
B. 杀身成仁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怨天,不尤人
4. 中国古代“不惑”是指男子多少岁?( )(2016,宁波大学,11)
A. 30
B. 40
C. 50
D. 60
5. 下列那一句是孔子关于人生态度的名言警句。( )(2017,华南理工大学,8)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这里的“左衽”是指( )(2015,宁波大学,4)
A. 地名
B. 少数民族
C. 人民
D.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