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6考研西医综合知识点指导: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内容,为西医综合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西综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oarditis)是指由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直接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由于感染大多由细菌引起,过去一直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根据病因和病程的不同,一般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infectiveendocarditis)主要由致病力强的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常为严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痈,产褥热等)引起败血症时的重要并发症。病变大都发生在原来正常的心瓣膜,最常单独侵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主要病变为心瓣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瓣膜因组织破坏而发生溃疡、穿孔,甚至破裂瓣膜表面常形成巨大赘生物,赘生物呈灰黄色,质地松软,极易脱落引起栓塞。由于栓子内含有大量化脓菌,故由栓塞引起的梗死灶常形成继发性脓肿,造成感染进一步扩散。本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严重,患者多在数周内死亡。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治愈后因瓣膜受损严重,常形成大量搬痕组织而导致心瓣膜病。本病比较少见。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亦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ubacutebacterialendocardi-Lis,SBE),临床上远较急性者多见而且重要。在抗生素广泛应用以前,绝大多数病例(约90%)是由致病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现在致病菌谱已发生变化,几乎各种致病徽生物均可引起,但仍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约占50%以上),其它如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等引起的也逐渐增多。致病微生物多由体内某些感染病灶(如牙周炎、扁桃体炎、咽峡炎等)侵入血流,或者由于某些手术(如拔牙、泌尿道手术或心脏手术等)污染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后,直接感染心内膜而引起心瓣膜炎。由于微生物的毒力较弱,故正常瓣膜不易受侵犯,而常在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发生,最常发生在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基础上,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仅少数发生于正常心瓣膜。
【病理变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并可累及腱索和邻近的心内膜,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病变特点是在原来已有病变的瓣膜上进一步发生炎症并形成赘生物,瓣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有时发生溃疡和穿孔,但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为轻赘生物分布广泛,大小不等,一般较大,单个或多个,呈息肉状或菜花状,污秽灰黄色,干燥质脆,易脱落而引起栓塞。病变常扩散至邻近的心内膜和健索。镜下见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细菌团块组成,细菌团块常埋藏于赘生物深层瓣膜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常有钙盐沉着,有时还可见到原有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6考研西医综合知识点指导:感染性心内膜炎”,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西综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