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2)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8-31 15:49:52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2)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1)闻见


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为“知之”做准备。


(2)知


善于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自如应对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思维方法:①“兼陈万物而中悬”,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②“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首先,心能接受与储存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知识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再次,心始终在活动着,这是能动;但是又不要不让无关思考的心的活动扰乱正常的思索,这是能静。


6.论教师


(1)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认为教师的重要性在于其是礼仪的化身,有了教师的教导,人就能够改变自己的恶性,成为品性好的人。因此,教师是治国之本,国家兴亡与是否尊师重教有着重要的关系。


(2)对教师的要求


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3)师生关系


①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主张“师云亦云”,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家学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社会下层,或是农民,或是手工艺者。其政治和社会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1.个人作用


荀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提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即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2.社会作用


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三)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1.“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目的的“兼士”或“贤士”。


2.兼士或贤士的三个标准:①“博乎道术”;②“辩乎言谈”;③“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道德要求。


(四)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1.科学和技术教育


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2.思维训练


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3.评价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1.主动


墨子批评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强调“虽不扣必鸣”的教育方法,即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


2.创造


墨子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即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


3.实践


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而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


4.量力


墨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的教育方法。


(六)评价


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体现了理想主义、务实精神和主动精神。这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四、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商鞅认为人性的特点是“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认为,在教育中不能指望别人做善事,而只能制止别人做恶事。因此国家只需要实行法制教育即可,道德教育没有用。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韩非提出的“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的“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


(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五、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老子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是无知无语、朴素自然的婴孩状态,只是由于社会文明的浸染和教化,才使得人失去了自然的本性而变得贪婪和功利。因此,教育应当“道法自然”,取消人为的教育,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逍遥”的人格理想


庄子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的“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的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求本质的我。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逍遥”的人格理想,达到自由的、无为的境界。


(三)提倡怀疑的学习法


道家否定一切社会的人为的东西,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怀疑、反思和评价,以达到舒展、自由的目的。不但要反思所学的知识本身是否正确,就连学习本身是否是可能的都要进行反思。


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1.概述


《大学》出自《礼记》,由思孟学派所著,专门论述大学教育的著作。


2.“三纲领”“八条目”


(1)“三纲领”:《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


①“明明德”: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


②“亲民”:朱熹认为,“亲民”应该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


③“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是说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④评价


“三纲领”从“明明德”到“亲民”再到“止于至善”,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易解性和可行性。


(2)“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具体可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①格物致知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格物就是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是一种“以积蓄学问开始引导出豁然贯通的最后阶段的方法”,所以,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


②格物致知着重于对客观准则的体会与把握,诚意是指深入人的意志与情感之中。正心,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诚意与正心的区别在于:诚意主要指人的意念、动机的纯正;正心则要求摆脱情绪对人认识和道德活动的影响。


③修身作为一种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内心的自省与自律,开始走出自我,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可见,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所以就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了。


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从修身自然引出的,因为修身的主要内容是正确处理人我关系,而齐家是完善起码的人际关系。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而平天下又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即为政以德,以孝悌、仁恤、忠恕之道治国。


⑤评价:“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而丰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同样表现了易解性和可行性。


(二)《中庸》


1.简述


《中庸》出自《礼记》,由思孟学派所著,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2.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性与教的关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先,《中庸》指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因此,“率性”就是要遵循人性中潜在的本然之善,使之得以发扬和扩充。其次,《中庸》继而提出“修道之谓教”——教育与人性发展的问题,人性真正得到保存与发扬,还要靠教育来修治。


3.最高道德准则:中庸


中庸是指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的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此外还有“中和”之意。


因此,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此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要求君子时时处处不偏不倚,做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事,没有非分之想,既不犯上,也不凌下。


4.自身完善的两个途径:“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中庸》指出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中庸》将“诚明”——性、“明诚”——教,以及“德性”与“问学”并提,说明了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完善又依赖于学习与教育。


5.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个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发挥和完整表述。


(三)《学记》


1.简介


出自《礼记》,乐正克所著,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2.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1)社会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认为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


(2)个人作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评价:《学记》对教育的这种看法,成为以后历代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3.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设想包括两部分:


(1)学制与学年


①关于学制系统:《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是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这个设想产生于古代学校制度的传说,但对后世封建国家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②关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