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1)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8-31 15:48:52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1)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私人讲学兴起的概况、原因、影响

1.概况

经济下移、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官学衰废、学术下移。

2.原因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政治:官学衰落,出现学术下移现象。

阶级:养士之风兴起,阶层的出现。

3.影响(意义)

教育性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六艺,而是培养各类人才;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场所不固定。

教育对象: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

教育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

关于自由:讲求自由原则,主要表现为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

(二)诸子百家的私学

1.儒家私学

创始人——孔丘;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子思、孟轲一派继承孔子仁学思想,提出性善论,肯定人的主观作用;荀况主张礼治,认为封建等级制度天经地义,提出性恶论,作为教育外铄论的理论依据。

2.墨家私学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与儒家对立,创始人——墨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教育上信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

3.法家私学

新型地主阶级最激进的思想代表,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求得统一,反对德化,主张法治,强化君权,后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指导思想;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轻视人的价值;早期代表人物——李悝、吴起,中期代表人物——商鞅,后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4.道家私学

创始人——老子,讲求辩证法,崇尚自然、无为,带有消极避世倾向;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黄老学派,其中庄周一派被认为是道家正宗,它将老子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极端,追求精神的逍遥和对大自然的仰慕,表现出遁世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1.概述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2.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政治需要;养士之风的产物。

3.性质: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

学术自由(基本特点);待遇优厚;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不治而议政(智囊团)

4.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儒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首创私学,开私人自由讲学之风;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2.论教育的作用

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指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在人性论方面,孔子还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其人性论上的缺陷。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教育方针: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含义: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合在一起。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

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今天还有现实意义。

5.六经为教育内容

孔子认为,德育居教育的首要位置,其次是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灌输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六种主要的教材是由孔子编订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诗》《礼》《乐》最主要,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方法(原则)

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学思行结合: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博返约: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7.论道德教育

1)内容

: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的实行最重要的两项是

: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

2)原则和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8.论教师

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温故知新;教学相长

9.历史影响

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六经,进行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重视道德教育,以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二)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

被称为孔子儒学的嫡系,代表人物——子思、孟轲,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颇有造诣,如《大学》《中庸》《学记》等都与其有关。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是孟子的人性观,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

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个人作用: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即恢复已经失去的善性)和存心”“养性(即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端)。

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有段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教育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

什么是人伦呢?

人伦是指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1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的气节;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2)培养的途径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

2)盈科而进

3)教亦多术

4)专心致志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1.荀况与六经传授

荀况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古代经典,尤其是儒家的六经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个人作用

性伪之分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性伪之合: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的原始和不完善。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这一观点就把他与法家区别开了。

2)社会作用

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使国富民强。

3.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荀子将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

俗儒: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背诵,却全然不知其用,趋炎附势,人格低下。

雅儒:虽显得笨拙,但能承认无知,显得坦荡。

大儒: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4.六经为教学内容

在诸经中,荀子尤重《礼》。

影响:从中国经学史上看,这是很大功绩;从中国教育史上看,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