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关系(2)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3 15:56:35  |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关系

  •  
  •  
  •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关系(2)

五、利他行为

(一)概述

1.含义

利他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3.利他行为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1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纯粹助人);

2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报答行为)。

4.利他行为的特性

1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3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不求回报);

4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二)理论解释

1.社会生物学观点

社会生物学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他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产生较多的后代,每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威尔逊把这一原则用到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中,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然而对个体来说未必如此。

特里弗斯则从相互性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双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2.社会进化论观点

社会进化论观点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1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2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3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3.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按照这一理论,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做是助人收益。助人成本则包括时间、金钱和可能的责难等。

5.移情与利他主义

巴斯顿是人们常常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的观点的极力拥护者。他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候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人们的唯一目的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

(三)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和时间压力三个方面。

1他人的存在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与以下的几个因素有关:

责任扩散: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2环境条件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比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

3时间压力因素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2.助人者的特点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的确存在一些人格特质,能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利他倾向。例如:对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

2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比较乐于帮助他人。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内疚感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别人)

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而帮助他人就可以达到这一点。同情性关怀则是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这种关怀也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5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的人在帮助他人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

6性别影响:

有数据显示,因冒险救助陌生人而得到卡内基英雄基金会奖章的七千人中,91%是男性。

3.求助者的特点

1是否受到他人喜爱

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爱的人,很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取他人的帮助。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假如一个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种任务,人们便倾向于不去帮助他。

3性别的影响

性别因素也影响助人行为的出现。Eagly等人发现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

(四)亲社会行为

1.概述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2.理论

1社会生物学观点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2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3.发展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如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

4.训练

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4良好的社会氛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六、侵犯行为

(一)概述

1.含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有时也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上造成伤害的行动或预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侵犯行为是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判断哪些是侵犯行为时,需分析三方面的情况:

1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2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3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一般可以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行为者的身份特征来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

2.种类

1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2据侵犯行为的动机,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前者是由愤怒引起的,以伤害为目的;后者则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3据侵犯的内涵和外延,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广义侵犯涵盖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而不论其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狭义侵犯是指有意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伤害行为。

(二)理论解释

1.生物学理论

弗洛伊德等人的本能论指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行为是死本能引起的)。作为动物学家,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但是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和普通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但是攻击的本能理论,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另外影响攻击行为的,还有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例如神经系统的影响、基因的影响、生物化学因素。

2.挫折——攻击理论(先受挫,才会有攻击)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了。而且,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人们会学会克制地报复,会把自己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值得注意的是,挫折一攻击理论只是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而非工具性攻击。总的来说,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挫折引起的愤怒和敌意可能会激起攻击行为。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 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还是做出其他的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总的来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1A型人格。(爱冒险)

2敌意归因偏差。(归因于对方有敌意)

3性别差异。(男人身体攻击,女人言语攻击)

2.情境因素

1高温。(冬天治安好,夏天治安差,但是温度过高攻击行为也可能减少)

2酒精和药物。

3唤醒水平。(兴奋更容易打架)

3.社会因素

1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当中容易从众做出破坏行为)

2媒体暴力。(如古惑仔)

控制与减少

1.侵犯行为的控制:社会制约、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2.减少方法与途径:建立社会公平、宣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成熟个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