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绪 论(下)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05 16:21:23  |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  
  •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绪 论(下)

精选解析

[A型题]

1.[明]赵献可:提出命门学说。[明]张介宾:重视脾胃、肾。[明]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

2.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3.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好发于冬春季节;痢疾、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好发于夏秋季节。

4.朱丹溪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5.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公元一世纪),还有一说是该书成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全书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6.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7.《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8.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9.张从正,字子和,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或者攻邪派

10.刘完素(约1100年,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11.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孳生和传播邪气、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故易形成季节性的多发病。如春易伤风、夏易中暑、秋易伤燥、冬易感寒等。特别是反常的气候,如久旱、水涝、暴热暴冷,既可伤及人体正气,又可促成庁气病邪的传播,形成瘟疫流行。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烂喉丹炳)等多在冬春季发生和流行。

12.的概念所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阶段性病理本质。的概念所反映的是疾病过程的个别表面现象。孤立的症状不能揭示疾病的本质,无法为论治提供方向。

13.《神农本草经》序论中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釆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14.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15.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17.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受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

18.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19.晚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20.《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2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确定证候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核心。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阴阳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辨别阴证、阳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22.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23.《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

24.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25.叶天士的《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26.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倡中西汇通。

27.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的是朱丹溪。《丹溪心法》说无痰不作旋,痰因火动,上扰清窍而致眩。

2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编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29.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30.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区方域、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31.《灵枢·邪客》云:人与天地相应。饮食偏嗜,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饮食偏寒、偏热大多与体质偏阳、偏阴有关。饮食五味偏嗜,虽亦有某些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个人长期嗜好某种食物性味所致,而非天人相应所形成。

32.《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即早晨病情较轻,神志清爽。这是昼夜晨昏人体阳气消长盛衰所致。故又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人气,即人体之阳气,是说每天早晨人体阳气初生,病气相对减退,故精神较为清爽,病情相对好一些;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是说中午阳气旺盛,故病情安稳;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是说黄昏则阳气开始减退,相对不足,病气开始偏盛,故病情相对加重;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是说到半夜,阴气最盛,人体阳气入里,相对虚弱,邪气相对亢盛,类似于独居其身,故病情相对严重。

33.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34.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又称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称为攻下派。李杲,字明之,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又称丹溪翁,主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养阴派。

[X型题]

1.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再结合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的区别。相同的证,用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又不同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12.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1)整体观念: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体现在:养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疾病防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2)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