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12 15:46:22  |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  
  •  
  •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微信截图_20220912155956.png

 

一、婴儿生理的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主要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在理解婴儿脑发育的时候,最好从两种观点出发: 一是个体脑细胞的微观结构,即神经元及其联结;二是宏观的大脑皮质水平,这是人类智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脑围迅速增大。

2.大脑皮层的发展:两岁时,脑及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基本类似于成人,白质髓鞘化,与灰质分开。大脑的髓销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3.神经元的发育

个体出生以后,神经元的发育主要是迅速形成通过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组织,这是婴儿许多新能力产生的生理基础。

4.神经细胞

体积增大,树突的数量和神经纤维长度有很大发展,这使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扩大,沟回加多加深,脑重增加,这是出生后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1.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α波的出现是婴儿脑成熟的标志;5个月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皮质中枢

大脑按照其基因结构顺序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3.大脑单侧化

很早就出现大脑功能单侧化的倾向,但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随着单侧化的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

(三)后天环境对婴儿大脑发展的影响

1.脑的可塑性

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受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二者共同影响。早期经验剥夺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停滞甚至萎缩,早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2.脑的修复性

婴儿早期,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 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言语功能的丧失。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4等级整合原则。

5系统独立原则。

6一般遵循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立一行走的发展顺序。

婴儿的动作发展还遵循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由粗糙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原则。

(二)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成熟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是后天经验的获得和行为的变化。他认为,儿童生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过程。在生理上成熟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欠佳甚至是无效的;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即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他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成熟对动作发展有重要影响。

2.学习与教育

学习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刺激与经验,对个体的动作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3.营养与健康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儿童生理发育的影响,会直接表现在动作发展上。

4.环境因素

气候、文化背景等。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1.习得论

习得论也称经验论、后天论,该理论认为言语是习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1)强化说以斯金纳为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言语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但是,它不足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言语过程。

(2)模仿说以奥尔波特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婴儿言语习得过程中,模仿确实起作用,但是模仿说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2.先天论

该理论否定学习和环境是言语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也称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转换生成说有其合理之处,但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3)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3.相互作用论

该理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为代表,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是一般认知组织的一部分,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强调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其支持者所进行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而不能说明它们的因果关系。

2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发展受到先天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只有在交往中发挥实际的功能,这种结构才能习得。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种折中的观点,不足以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

(二)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0~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单音节

24~8个月:多音节阶段。

39~12个月:有意义的语音阶段。

2.词汇的发展

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婴儿真正掌握词汇、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3开始直接掌握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汇。

3.语法的发展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岁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有关。

4.言语的发展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2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开始懂得词义,是与成人交际的开始。

4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每月大约掌握1-3个新词;1~1.5岁是单词句阶段;19个月时出现语词爆炸现象1.5~2岁是电报句阶段;2~3岁是复合句阶段。

四、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1.触觉

发生最早、最重要。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

2.视觉

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具有视觉反应能力;出生后2~4个月已发展出颜色知觉;4个月已有颜色偏好;6个月前已具有立体觉。

3.听觉

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出生后6个月能辨别出音色、音高,初步具备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4.嗅觉

发生于胎儿期的7~8个月。

5.味觉

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很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为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二)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通常比感觉的发展要晚。

习惯化一去习惯化法范式: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1形状知觉:范茨首创了视觉偏好法来研究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的视觉图案,发现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并表现出对人脸的偏爱。

2大小知觉:一般来说,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方位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则是以自我中心来进行定位的习惯化法

4深度知觉:吉普森和沃克以6~11个月的婴儿为被试,进行了视崖实验。研究发现,婴儿在2个月时已经能觉察到深浅两个区域的差别,表现为在深区心率会下降,但是此时并没有对视崖产生恐惧感;6~7个月能清楚地知觉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惧怕。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一)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托马斯和切斯按照气质九维度标准划分: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1容易型:他们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容易型的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2困难型:他们的心境常常是烦躁不安的,生活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常常是过度的。困难型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感到疲劳、沮丧和不自信,并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3迟缓型:他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对新事物首先是退缩或抗拒反应,但慢慢能适应新事物,活动水平较低。父母对迟缓型婴儿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其他婴儿属于混合型。一个婴儿的气质特点完全与某种气质类型吻合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常常是在一些主要的方面符合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2. 布雷泽尔顿: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活动性、冲动性、情绪性、社交性。

4.卡根:抑制型、非抑制型。

5.传统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6.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强、不平衡冲动型、胆汁质

2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3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4抑制型、抑郁质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告诉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的情绪的发展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即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1. 5~6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3.5~4个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出现。

2.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3. 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焦虑。

4.1岁半时,客体我出现,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二)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感情纽带,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和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3.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等利用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分离时婴儿的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出现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法,研究者期望观察到婴儿接近抚养者的动机和抚养者的出现给婴儿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4.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2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

3反抗型:又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表明,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不同依恋类型之间可以转换;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三)早期同伴交往

1.同伴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榜样;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4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2. 婴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婴儿从半岁之后即开始出现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三个发展过程。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2)“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的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3)“互补性交往时期。在互补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另外,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四阶段:

1简单社交行为;

2社会性相互影响;

3同伴游戏;

4早期友谊。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