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美育
【答】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点。美育也是我们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部分。
2.因材施教
【答】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论语》
【答】《论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是教育学萌芽时期的著作。《论语》中零散地保存了很多具有教育价值的语录,供后人研究。其中着重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4.蔡元培
【答】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他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的思想,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
5.《理想国》
【答】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其中的内容有: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内容、教育阶段和论男女平等的教育等。
6.终身教育(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地位作用。
【答】(1)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组成。
①德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②智育:教授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③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④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⑤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3)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保证,美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要坚持“五育”并举,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防止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作用。(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答】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的。简而言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所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自主性和独特性的过程。教育作为促进个体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培养上:①教育能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②教育能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培养个体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规范,学习其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人的行为和能力的社会化。③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和角色的社会化。
(3)教育的谋生功能。这一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4)教育的享用功能。这一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教育不仅使个体在受教育的当下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而且还培养人高尚的情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为享用终生创造条件。
4.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答】(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断强化可以巩固联结。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有效增加正强化,合理利用负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是人本理论的典型代表。
①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一旦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后三种属于成长性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②自由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有:a.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b.只有当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学习;c.教师要努力营造减少学生压力的学习氛围;d.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有良好效果;e.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f.要重视学生对生活能力的学习;g.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学习才是深刻的学习。
(3)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①期望一价值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趋向成就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共同决定,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人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动机强度,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②成败归因理论。由海德最早提出,韦纳进行系统探讨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他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a.直接经验;b.替代性经验;c.言语说服;d.情绪唤醒。
④自我价值理论。代表人物是科温顿。该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基本观点有:a.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b.个人把成功看作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e.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d.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龄而改变,将学生划分为四种类型,即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和低驱低避型。(根据掌握的熟练程度列举几个即可)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答】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并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其主要观点有:a.重视早期教育;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c.以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编制课程结构;d.鼓励学生采用发现式方法进行学习;e.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f.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g.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优点:课程改革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并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西方课程论影响很大。结构主义还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由于教材有知识深度,难度比较大,过分强调课程理论化、抽象化,引起人们的争议。缺乏教学经验,教师不能使用好发现法教学,学生不感兴趣,引起大多数师生的反对,导致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1)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①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
②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
③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①充分认识到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当作重点来抓;②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而且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③通过改革升学、考试以及评估制度,逐步淡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升学意识和分数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评定标准,减轻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结合具体案例作答)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