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15 15:08:59  |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333教育综合

  •  
  •  
  •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答】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五育”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但都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3.苏格拉底法(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初等教育法》

【答】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学区,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4)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双轨制局面。

5.概括化理论

【答】概括化理论是早期的知识迁移理论。贾德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6.努力管理策略

【答】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将成功归因于努力,通过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其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将精力用于学习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以及自我强化等策略。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如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自我奖励等。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他们智力的发展;②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③防止忽视智力因素或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5)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④防止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2.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作用。(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列出两例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分析。

【答】(1)两个教育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说理枯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素养普遍偏低,经济差距大的地区,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差距也大,造成了教育的两极分化,势必会出现教育公平问题。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教师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新课程改革,也影响着教育质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教师水平的差异,也直接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

(3)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要做到:①国家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在职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重在向教师讲解新课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②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要加强联系,实行互帮互助政策。如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与青海某贫困县的小学结成互助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发动优秀教师去贫困地区支教,传播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③加强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④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需要在教育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⑤学校应该开办一些讲课比赛活动,重视老教师带新教师,一些竞赛活动可以调动教师改进讲课的积极性。⑥国家还要不断地完善教师从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等。

5.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答】(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要传授的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而且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所呈现的新知识大多数都是现成的,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学生主要通过利用和这些新知识有关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的旧知识去同化理解新知识的意义。

在奥苏伯尔看来,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教法得当,并不一定会导致机械的接受学习。任何学习,只要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有意义学习。

6.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答】(1)韦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他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依据这三个维度,他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2)在这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三、论述

1.试论《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论上的贡献。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其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东正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论教师等几部分。

(1)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①学制与学年。

在学制上,以托古改制的方法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学影响很大。在学年上,《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第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考试合格后,谓之“大成”。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②视学与考试。

在视学上,《学记》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教育,认为这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开学之日,天子率百官,祭祀“先圣先师”,还定期视察学宫,新生入学要重视训诫仪式,明确为从政而学习。在考试上,考查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第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小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大成”)。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2)教育、教学的原则。

①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②及时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③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④学习观摩原则: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要融入集体。 ⑤长善救失原则: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⑥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⑦藏息相辅原则: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⑧教学相长原则: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教育、教学方法。

①讲解法:“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②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后难,答问则应有针对性,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③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4)论教师。

《学记》强调尊师,要求形成社会普遍的尊师风气。首先,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次,“为师、为长、为君”是一个逻辑过程,“为师”实际上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2.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见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