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2)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15 15:19:23  |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  
  •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2)

题库答案

[A型题]

1.B2.C3.B4.D5.D6.C7.A8.C

9.B10.A11.D12.D13.D14.A15.A16.D

17.A18.C19.A20.D21.C22.B23.C24.D

25.B26.D27.B28.C29.B30.D31.D32.B

33.D34.D

[B型题]

1.B2.D3.A4.D5.C6.D7.A8.C

9.C10.C11.C12.A13.B14.C15.A16.C

17.A18.C19.B20.D21.B22.D23.B24.D

[X型题]

1.ACD2.BC3.CD4.ABCD

5.ABC6.BD7.AB8.ABCD

9.ABCD10.AB11.ABCD12.ABCD

13.ABCD14.ABCD15.ABCD16.ABCD

17.ABCD18.ABC19.ABC20.BD

21.ABC22.BCD23.ABCD24.ABCD

25.ABC26.BD27.ABCD28.ABC

29.ABC30.ABCD31.ABCD32.ABC

33.AC34.ABC35.BD36.BD

37.AC

38.ABCD39.ABCD40.ABC

41.ABCD

42.ABCD

精选解析

[A型题]

1.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暧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亦可导致血随气逆,岀现咯血、吐血,甚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2.脾阳气失调的病机,主要包括脾气虚损和脾阳不足两个方面。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在水液转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向上布散,并维持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脾主统血,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脾的三个功能,都是以脾气为基础的。脾的阳气失调,脾气不足,就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津液代谢失常、中气下陷和血溢脉外。

3.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因津液枯涸,失去滋润濡养作用所致。如以肺燥为主,可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

4.足太阴脾经的经气逆乱,可以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以致清气不升,为泄泻;浊气不降,上逆为呕;清浊混淆,发为霍乱吐泻。

13.在特殊情况下,即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的病理变化。

15.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归纳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首次对儿科病机进行全面阐述。

16.阴盛格阳,简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阴气壅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证。

17.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为脾虚生湿。

18.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委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再如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也属此类。

19.风气内动主要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致。《临证指南医案》指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20.“至虚有盛候”,即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极反见假实的征象。这些类似邪气实的假象是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如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脉虚无力,但又有腹胀满、腹痛等症状。前者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后者则类似于邪盛的表现,但与真正因邪气实所导致的症状又有区别,虽腹胀但时胀时消,虽腹痛但喜揉喜按。“大实有羸状”,即真实假虚,是指邪气盛极,结聚于内,反见类似于虚证的假象。其假象的出现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并非真正的气血不足。如某些阳明腑实证,既有高热、腹痛拒按、舌红苔厚、脉沉有力等邪热亢盛之象,又有神倦、少言、肢冷等类似正虚的假象,虽有肢冷但胸腹灼热,与真正的阳气不足有本质的区别。

21.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于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2.汗乃津液所化生,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是津液所化,所以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故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3.阴偏衰一般以肝肾阴虚为主。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亢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心阴不足,不能制约心阳,也容易引起心火上炎。故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心、肝、肾。

24.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其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25.“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是血随气逆的病变。

26.脾的阳气失调,脾气不足,就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津液代谢失常、中气下陷和血溢脉外。受纳失调,消谷善饥是胃火炽盛的表现,不属脾阳失调。

27.经络气血偏盛偏衰,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逆。

28.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为肾精不足的主要原因。

29.剧烈的呕吐或腹泻丢失大量的津液,由于津液是气的载体,故随着津液的大量丢失,气也脱失,称为气随津(液)脱。

30.急躁易怒主要与肝升太过有关。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调畅情志,在志为怒。若疏泄太过,就会急躁易怒。

31.“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是肺肾病变,由肾及肺,子病犯母。

32.身以前是指胸腹部位,属足阳明胃经的分布部位。

34.《灵枢·经脉》所说的“足阳明之别,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是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或虚或实引起的病变。

[B型题]

(1~2题)血虚生风:肢体震颤、麻木,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肝阳化风:筋惕肉、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15-16题)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则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而大怒伤肝,肝气亢逆化火,亦可发为肝火。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可致肝阳上亢。

(17-18题)《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19-20题)足少阳之脉终绝,可见耳聋,百节皆纵。足太阴之脉终绝,可见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21-22题)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阴虚风动的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23~24题)气滞为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气陷为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