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学校课程
【答】学校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有教无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社学
【答】社学创办于元朝,是设在乡镇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8~15岁的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代继承发展了社学,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的普遍设立,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直至清代,各省的州县都设立社学,社学的普及面更广。社学对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产婆术(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答】(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盛行的一种建立在人文主义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
(2)主要观点: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主张课程人本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核心;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
(3)影响:这一教育思潮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革新,提出教育不仅能塑造人的行为,而且能发展人的价值、理想、真善美等高级心理品质。它影响了美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并成为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其强调个体潜能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
【答】(1)教育为政治服务。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以武装斗争为手段夺取革命胜利,动员群众投入和支援革命战争,提高人民军队干部战士的觉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任务。在这一中心任务上,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2)新型的教育体制。新型的教育体制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三部分。群众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又重于群众教育。
(3)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4)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依靠群众办学。
(5)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①缩短学制;②教学紧密联系实际;③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④提倡小先生制。
3.简述赫尔巴特的课程论。(见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答】(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们会把成功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个体才会感到自豪;相反,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感到自卑、自责或内疚,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②对成功或者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相反,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③所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够努力造成的,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则他们很容易放弃。
④自我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征。如果不断成功,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方法。
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自己的能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启发性原则的内涵及要求。(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论述新文化教育思潮。(任意写五个)
【答】(1)平民教育思潮。
①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
②意义:使平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普及了教育。
(2)职业教育思潮。
①由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包括“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两方面。代表人物是黄炎培。
②意义:产生了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且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1922年“新学制”影响甚大,20世纪30年代中期,趋于消沉。
(3)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①实用主义教育的信条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其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符合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②意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说明了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有十分显著的反映。
(4)科学教育思潮。
①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透到各项社会事业中。“五四”后的科学教育运动表现为两个方面: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
②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开始设置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
(5)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①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②意义:促成了国家收回教育权运动,促进学校中军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加强,也促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一度以国家主义为教育宗旨。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好国民。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与教育民主观念相抵触,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家主义思想就此消沉。
4.分析、论述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1)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表示,学习者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被再次编码,并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等编码,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中,以备日后回忆。
(2)依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①动机阶段,加涅把动机分成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三种。
②领会阶段,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和觉察过程。
③习得阶段,即学生把感知到的材料在短时记忆系统中进行编码的过程。
④保持阶段,即把习得的信息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阶段。
⑤回忆阶段,即学生把已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保持的信息给予重视的过程。
⑥概括阶段,即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中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迁移过程。
⑦操作阶段,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所需内容。
⑧反馈阶段,即对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启示。
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在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
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实验的结果,不同学生的预测可能不同。为了解决争议,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并收集和分析数据,把实验同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上,而不只是动手和图热闹。
③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
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学习内容,并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