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一、名词解释
1.苏湖教学法(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见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真题)
3.赠地学院(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形成性评价(见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5.京师同文馆(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智者学派(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教育过程中知识迁移有哪些策略?(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哪些?(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教育的质的本质特征。(见2020年天津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要素主义。(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论述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观察学习理论。(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3.对比洪堡的高等教育改革与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改革,指出异同。
【答】(1)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1917年,蔡元培来到北大,针对北大的官僚习气进行改革。他提出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转变学生对大学的观念,并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他积极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德育改革、学生学风改革和教师聘用改革,造就了今天的北大,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
(2)洪堡改革柏林大学:1810年,法国侵占普鲁士,在民族危亡、经济困难的状况下,洪堡怀着民族振兴的希望领导、创办了柏林大学这所研究型大学。他认为大学不能仅仅服务于眼前利益,而应是一个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格完整教育的独立自主的机构。柏林大学改革的三大宗旨如下:①独立性、自由与合作相统一;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③各种科学统一到哲学基础之上。
(3)二者比较:
相同点:
①发展背景相似:虽然两所学校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但是两所大学在本国封建性、宗教性的保守、腐朽的学术风气的环境下,都面临着改革不良风气,打造学术圣地的挑战。同时两所大学都是在国家衰弱、经济困难之时发展起来的,被寄予了民族振兴的厚望。
②宗旨相同:两所学校都提倡学术自由和研究自由,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同时崇尚民主科学,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大学的特征。
③师资聘用和学生培养方法相同:洪堡和蔡元培都诚聘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任教。同时学校也重视学术研究和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大学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④改革方向相同:北大和柏林大学分别是中国和德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在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开创性地位,并引领了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同点:
①发展的时期不同,面对的保守势力不同:柏林大学发展于19世纪初,欧洲的保守势力是天主教神学,柏林大学反对腐朽的宗教气息;而北大的改革比柏林大学晚,中国的保守势力是落后的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
②自由的程度不同:柏林大学的自由仅仅指学术自由,强调学术为国家服务,但反对保守思想;北大继承了学术自由的思想,更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倡兼容并包,先进的、保守的思想在北大都占有一席之地。
③学校管理上不同:蔡元培改革北大提倡教育独立于政治与宗教,为学术服务;柏林大学明确提出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并为国家服务。
4.结合教育实践,论述教育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答】(1)简介:教学是以交往为背景的过程,以师生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交往说超越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倡导自由民主、相互理解和关爱的人际关系。
(2)原因: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个体最初的学习与认识就是在共同生活与交往中发生与发展的。所以,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来增进、活跃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深化与确证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
(3)意义:
①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教学过程能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与运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问答、讨论、互助,以便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获得启发与进行反思,能够集思广益、加深理解、探析应用,使教学中的认知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②教师能通过交往与学生达致情感的沟通与共鸣。教学中师、生思想情趣的沟通、共享与培养,也就是教学追寻的思想情感增殖的体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当注意师生之间的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与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形成教育者需要的品质。
(4)结合教育实践:詹大年校长创办的丑小鸭中学生动、有力地诠释了教育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他曾说,教育,首先是一种交往,在交往中建立关系。学生的“学习问题”其实是关系问题。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师生交往中帮助学生构建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与自己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交往说其实是把人当作了教育的最高价值。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詹大年帮助两千多名在他人眼中所谓的“问题孩子”重返了正常的学习轨道,重塑了对生活的自信。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