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09-27 15:48:36  |  关键词: 《实验心理学》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三、知觉实验

(一)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1.直接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

直接知觉强调知觉的刺激驱动性,知觉的过程完全依赖于外界刺激物提供的信息(外界信息够丰富就可以知觉出来)。直接知觉的思想源自格式塔心理学的刺激物说。

1)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人的完形是天生具备的,很少受观念左右。

吉布森:人们完全可以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相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2)实验支持

视崖实验:吉布森、沃克使用视崖装置,结果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深度的存在,在动物身上也发现深度知觉的存在。这说明深度知觉是天生的、直接的。

2.间接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

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1)代表人物

赫尔姆霍兹:视知觉都来自于视觉经验。

布鲁纳和格里高利:过去的经验主要提供假设,知觉是一种假设检验的过程,根据过去经验不断对输人的感觉进行假设和反复检验。

2)实验支持(强调经验)

不可能图形、三维图形知觉实验、知觉恒常性实验、矛盾三叉戴图形、主观轮廓图、双耳分听实验、透视错觉实验、盲人抓车实验、面孔失认实验。

(二)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

知觉不单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布伦斯维克比率:测量恒常性程度。

MR=R-S/A-S

MR:布伦斯维克比率(百分比);R:知觉到物体的大小;S:物体映像大小;A:实际大小。

邵勒斯比率:和布伦斯维克相同,只不过先对每个值取了对数。

2.大小恒常性实验

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而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叫作大小恒常性。

1)艾默特定律

知觉到的后像的大小与眼睛和后像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a=A/D

a: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物体的大小;D: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2)实验支持

霍威和波灵在1941年做了一个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实验。该实验是在L形走廊中进行的,实验者站在走廊的交叉处,在一边走廊内放着标准刺激,在另一边走廊内放着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距离被试1尺的用幻灯映射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标准刺激也是用幻灯映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永远保持视角1度,离被试长度的距离从10~120尺可供选择。

被试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一共有四种条件: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只容许单眼观察;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在每个标准圆形周围用黑布挡住,组成一条黑布的通道观察。

结果表明,在单双眼条件下,被试都表现出良好的大小恒常性,但在实验条件中,恒常性降低。说明深度线索和物体的空间排列共同对大小恒常性起决定作用。

3. 形状恒常性实验

1)邵勒斯(Thouless)发现,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介于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形状之间。判断条件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是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表现出完全的恒常性。

2)莱博维茨(Lelbowitz)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形状恒常性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先天能力的结果。

(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1.空间知觉实验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在二维网膜上看到了三维空间,而且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依赖于各种线索:

生理线索:水晶体调节(睫状肌控制)、视轴辐合(外展肌)为肌肉紧张度提供了判断远近的线索。

单眼线索:遮挡、空气透视、阴影、线条透视、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熟悉大小,运动视差、高度。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深度知觉最主要的线索)。

2)双眼视差的实验

惠斯通——立体镜

对象的映像一般落在中央窝上,由于两眼间距2.5英寸,同一立体对象得到不完全相同的映像。距离越近差别就越大。从这些差别中得到了深度线索,称为立体视觉。

原理:先把每只眼睛的角度所看到的画面制作出来,然后再把两张略有不同的画面分别呈现给左右眼,从而形成立体知觉。

朱里兹——成功分离双眼视差与其他深度线索

朱里兹曾做了一个实验,成功地将双眼视差与其他深度线索分离,用计算机制作了一对随机点子图。两张图中,除了右图比左图的中央略向左移动一些外,其余相同。单独呈现时均不产生深度知觉,但是放在立体镜上看时,被试产生深度知觉。

结论:在完全缺乏单眼线索的情况下,双眼视差依然能产生深度知觉。

2.运动知觉实验

1)真动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含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

产生原因: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痕迹,观察者自身的运动。

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下阈,运动速度大到看不清时为运动知觉上阈,决定运动知觉的是角速度。

2)似动

似动知觉是在静止物体间看到运动,或在非连续位移上看到连续位移,属于一种错觉。

普拉提制作了第一个动景盘,即一个圆盘上刻画了连续舞蹈动作的分解图。转动过快时会出现多余动作,转动过慢时,只看得到图案。在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刚刚好时,可以看到连续的舞蹈动作。

2)似动

诱发运动:如浮云边上的月亮在动;

自主运动:如晚上点一根蜡烛,一直盯着看,会觉得它动了;

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使人觉得静止的物体仍在运动,如瀑布效应;

动景运动:走马灯、动画片、闪光融合。

(四)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意识知觉:未进人意识层面的信息仍然可以进行知觉上的加工,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外界刺激进行了加工和反映。

1.神经病理案例

1)盲视

韦斯克兰茨报告了一例盲视的案例,病人可以知觉到盲区内的物体。

病人基本情况:病人DB十四岁时,大约每六周发生一次剧烈的头痛。头痛时,伴随出现其左侧视野一块椭圆形的暂时失明。到他二十岁时,头痛的次数增加,并且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那块椭圆形的局部区域彻底失明了。

X光片显示:他大脑右侧视皮层顶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术切除了DB脑部的这部分视皮层和膨大的血管,DB的头痛停止,然而,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DB在每只眼睛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

观察发现,DB能够清晰定位处在盲视野区内的物体,DB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向的猜测都远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DB仍然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实验中控制照明条件,DB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

2)单侧忽视(半球忽视)

半球损伤,但仍可能知觉忽视区域。

2.认知实验

1)斯特鲁普启动实验(Marcel1983

马塞尔将斯特鲁普效应改为启动形式,就是斯特鲁普启动实验。

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 马上再呈现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主试采用精密的掩蔽技术来控制启动词与色块呈现时间的间隔,从而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知觉程度,即部分被试由于掩蔽作用根本无法知觉启动词的出现

结果表明,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斯特鲁普启动效应(Stroop效应),即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仍然出现。

说明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马塞尔开创了无觉察知觉在正常人身上的认知研究的先河。

2)实验性分离的Stroop启动实验(Chessman & Mericle, 1986

实验性分离

实验中若通过操纵自变量A能使对象B和对象C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认为BC本质上是不同的。若BA的变化敏感,CA的变化不敏感,或出现相反的现象,则称之为经典实验分离;若BC中有一个自变量对A的刺激维度更敏感,则称为相对敏感性实验分离。

具体实验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

以往对Stroop效应的研究表明,单词与墨水一致的频率能影响被试做出判断的速度和倾向,即产生频率效应影响实验的有效性。通过对Stroop启动实验进行改进,操纵启动词和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

结果表明,在觉察条件下,当一致试验出现频率增加时,Stroop启动效应增强,同时对不一致的启动词反应时明显拉长;而在无觉察条件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受一致试验频数的影响。说明觉察和无觉察条件出现了实验性分离,证实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无觉察知觉独立于有觉察知觉)

双阈限理论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在主观阈限之下还有一个客观阈限。

A.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水平的觉察率(如55%90%),采用言语报告来确定。(报告感觉不到)

B.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行为,低于这个阈限的刺激才能够完全不被知觉,采用迫选测验确定。(真地感觉不到)

3)错误再认实验(Jacoby & Whitehouse, 1964

让被试记忆一些单词,并随后进行再认的测验。在呈现一个词让被试判断是否记忆过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而背景词与测验词可能是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也可能只是非词字母串。背景词闪现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以让被试觉察 ,另一种不能。

结果表明,当呈现时间很短被试不能觉察背景词时,如果背景词与测验词相同,则没学过的单词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而如果呈现时间很长以至于能被觉察则会适得其反。

说明不论有无觉察的知觉都能产生熟悉感,若有觉察则被试将熟悉感完全归结于背景词的闪现,而当没有觉察时被试会错误地将熟悉感归结于之前的记忆。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3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400-6239-993
Copyright©2006-2020 www.tianrenedu.com.cn 豫ICP备2021029886号-1 营业执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