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 )。
A.反馈律 B.联结律 C.效果率 D.反思律
2.下列不属于学习的联结理论的是( )。
A.经典条件作用说 B.观察学习理论
C.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D.学习的建构理论
3.下列不属于发现学习优点的是( )。
A.有助于提高学生智慧 B.有助于节省学习时间
C.有助于保持记忆 D.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4.下列不是学习现象的是( )。
A.成人每天浏览报纸 B.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幼儿初入幼儿园怕生人,过几天就不怕了
5.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6.经典条件作用说是由( )提出来的。
A.斯金纳 B.华生 C.巴甫洛夫 D.桑代克
7.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符号学习、( )和命题学习。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概念学习
8.奥苏伯尔提倡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实质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适当的联系
C.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D.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9.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是( )。
A.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B.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知识的过程
C.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
D.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二、辨析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
2.只要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就说 明个体经历了学习。
3.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简述加涅的学习理论。
四、分析论述题
1.叙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在学习理论上的异同,并做评价。
2.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认知——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异同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C 6.C 7.D 8.B 9.D
二、辨析题
1.答:观点不正确。负强化与惩罚表面看有相似之处,但实质并不相同。二者的含义和目的及效果都不相同。前者是移去行为所伴随的不利刺激,从而达到对行为进行强化的目的,结果会使目标行为保持或增加;后者则是对某一行为施加不利刺激,以达到使有机体不再作出此行为的目的,结果会使目标行为减少。
2.答:观点不正确。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的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只是学习的一个特征、分析学习的定义,就会发现学习还必须有其他必不可少的特征。
3.答:观点不正确。发现学习与接收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是对学习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不能将二者混淆。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接收学习也不一定是机械学习,我们完全可以举出例子来说明。
三、简答题
1.答:略,见本章知识点详解。
2.答: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它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具体包括:信息流、提取信息、控制结构。
(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阶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安排相应的教学事件。
①动机阶段。教学要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的期望。
②领会阶段。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
③习得阶段。这一阶段对新获得刺激进行知觉编码,然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后转入长时记忆中。
④保持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采取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
⑤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
⑥概括阶段。概括阶段涉及学习的迁移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学习的机会。
⑦作业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
⑧反馈阶段。教师给予适当的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分析论述题
1.答:(1)20世纪以来,国外学习理论从心理学意义上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派别,即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苛勒为代表的认知派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格思里、赫尔、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等人;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苛勒、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维特罗克等人。应该说,这两种国外学习理论的主要着眼点都侧重在研究教学过程中双边的基本规律,都曾经或正在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两种学习理论在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总体来说,前者十分关注学习过程的内部规律,后者更多地强调了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从1913年华生创立的古典行为主义到20世纪30年代以赫尔、托尔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对传统内省法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们通过动物实验等客观研究的方法,奠定了其在学习理论领域的长期“霸主”地位。行为主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前要重视预习和准备工作,如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强化理论运用;学习后要重视复习的功效,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中提到的消退”和“抑制”理论都是为了说明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左右,认知派学习理论迅速发展。而且日益成为主流,在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发展到以加涅为代表的认知派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皮业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认知派学习理论把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关注学习过程的内部规律转移到更加关注学习主体——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等影响学习质量的更宽泛的变量因素上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认为学习不是引起学习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是引起学习主体“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格式塔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苛勒认为,学习过程包括尝试错误和顿悟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它是实现顿悟的必备条件;重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作为结构主义教学论创立者的布鲁纳指出:“学校应当致力于教一门学科的总的性质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