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知觉的信息加工”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知觉的信息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的产生依赖于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即客观事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的产生还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及其兴趣、爱好、心理准备状态,即还需要加工主体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非感觉的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反之,则需要比较多的感觉信息。
(二)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就是由若干个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或者说在我们周围的具有某种结构的客体,例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像、一个字、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人脸都是一个模式。
模式识别就是人们把输入刺激,即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别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当模式被识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给这个刺激或模式一个名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模式识别就是给刺激命名。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识别理论:
1.模板匹配理论
(1)理论观点
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各样来自个体生活经历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这些模板与现实环境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刺激模式与人脑中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2)优点
模板匹配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3)缺点
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
②这种理论对模式识别的解释比较刻板和生硬,缺乏人们在实际知觉中对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③没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尤其难以解释人们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的现象。
2.原型匹配理论
(1)理论观点
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是一种近似的匹配。
(2)优点
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3)缺点
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而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3.特征分析理论
(1)理论观点
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塞尔弗里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特征分析模型,称为“泛魔”识别模型。该模式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
①映象鬼: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
②特征鬼: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
③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特征时就会喊叫。
④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2)优点
①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
③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3)缺点
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4.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模式识别与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密切联系,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它们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具体包括:字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句子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知觉的信息加工”,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