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内核。主要包括:
1.智力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两种。一般因素主要是推理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表现在一般性的活动上。特殊因素表现在特殊性的活动上。先有一般因素,然后才有特殊因素。
2.智力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测量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中并没有所谓的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而是七种基本心理能力的组合。这七种基本能力分别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运算、推理能力、空间能力、联想记忆和知觉速度。
3.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67年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涵6个因素。把这3个维度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
4.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阜南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结构是按等级层次来组织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 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5.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的能力等;而晶体智力则是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积累有关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
二、多元智力理论★★★(2017年厦门大学已考简答题)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8种不同的智力:
言语智力,指学习与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数理智力,指数学运算及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凭知觉辨认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对音律节奏的欣赏和表达的能力;体能智力,指支配肢体以及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社交智力,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指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自然智力,指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该理论既注重神经生理学的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但是,这8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
三、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于1985年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的或者文化的目标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他认为,成功智力具有三种基本成分,即:
1.分析性智力,用于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
2.创造性智力,帮助个体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
3.实践性智力,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
人生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这三种能力,更需要在三种能力间取得平衡。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时候个体才能取得成功。
注意:有关智力的理论有很多,但传统的智力理论基本上理解掌握就可以,而多元智力理论等则还需要思考其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表现和运用的。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