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一)问题
1.问题的概念
问题,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复杂的认知操作。
问题的解决一般涉及以下要素:
(1)初始条件:指有关问题初始条件的一系列信息;
(2)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即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
(3)障碍: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有待解决的因素;
(4)解决方法:指问题解决者用来越过障碍,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如此看来,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某些障碍解决的过程。
2.问题的分类
一般的问题分类方法有两种:
(1)根据问题的组织程度即条件和目标是否被明确规定,可将问题区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是指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如,从厦门去香港,哪种交通方式比较便利?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如让学生考察厦门市居民的生存状况。
(2)根据问题解决的不同,可将问题区分为:归纳结构问题(如系列填空问题、类推问题)、转换问题(如河内塔问题)和排列问题(如字谜问题)。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表述各不相同,其中,安德森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问题解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
(2)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运算。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
(3)问题解决具有认知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简而言之,问题解决就是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有目的的一系列运算。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过程包括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确定认知操作,执行策略,评价结果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理解问题中语句的含义,理解问题的整体情境,对问题进行归类。
2.寻求解答、确定认知操作阶段。
寻求解答、确定认知操作的过程是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种类型: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所谓启发式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反推法三种。
(1)手段——目的分析法一般特征是把总目标分成子目标,运用算子,进行匹配,消灭差别,最终达到总目标。
(2)爬山法,这是形象的比喻,基本思想是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走到与目标方向邻近的某一个节点,逐步逼近目标。爬山法与尝试错误法区别在于每做一次尝试就要对离目标的距离做一次估计。
(3)逆向反推法就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倒推到目标所需的前一个中间状态及其算子,直到退至初始状态。在几何证明题中常用这种方法。
3.执行策略阶段。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4.评价结果阶段。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对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