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及类型
1.含义
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
2.类型
遵从现象可以分为从众与服从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后者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二)特点
遵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
(三)作用
(1)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2)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杜会规范的认同★★★
(一)含义与类型
1.含义
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
2.类型
社会规范的认同可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指个体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认同现象;后者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认同现象。
(二)特点
认同作为一种区别于遵从的社会规范接受水平,具有以下特点:
A.自觉性
偶像认同是出于对规范的体现者(榜样或偶像)的崇拜或仰慕等趋同情感发生的。价值认同是出于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认识而产生的。无论是偶像认同还是价值认同均出于主体自愿。
B.主动性
无论是偶像认同还是价值认同,由于认同的发生是主体内部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趋势,而非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压力。因此是主动发起的,有选择性的,而不是被动地取决于情境。
C.稳定性
由于认同是建立在对榜样或偶像的情感趋同或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认识基础上的,这种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不会随情境而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作用
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其重要性首先表现为认同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其次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第三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
然而,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动机系统不够稳定、认同阶段不够完整等。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一)含义
社会规范内化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的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
(二)特点
社会规范的内化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接受和遵从态度,因而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定性。
(三)作用
内化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很高的地位,具体来说:
A.从规范的接受意义方面来说,规范的内化行为,不仅接受了规范本身的含义,同时也接受了规范的价值及价值观。由此可见,内化达到了最高的接受水平。
B.从遵从的态度机制的确立来看,在内化阶段,主体不仅能依据规范做出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同时对规范的依据或价值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在内化阶段,作为遵从态度的内在机制已经确立起来了。
C.从规范的内化意义上来看,内化行为的产生,标志着行为主体的外在要求已经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内化过程最终完成。
规范的内化标志着相应品德的形成,因为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迁移过程,就是对规范的遵从态度的确立过程,就是规范的内化过程。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