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定义的类型★★★
(一)中国“教育”概念的定义
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多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如子思:“修道之谓教”;荀况:“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0世纪初,留日学者开始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借用日文中的汉字“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把有关“兴学”的活动和理论称为“教育”和“教育学”。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西方“教育”概念的定义(2014年统考选择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和对如何使用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指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往往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012年统考选择题、2018年统考分析题)
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即教育所指的对象范围。我国和苏联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注意:教育的概念贯穿于教育学原理这部分知识始终,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该定义并学会对教育概念的演绎应用,在今后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中亦可应用。如:简述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在解答该题目时就应首先对教育的概念加以定义,之后再对影响因素加以阐述,如此便能显出答题的规范性和完整。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