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类型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016年北师大名词解释)
根据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对教育实践进行划分,教育类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家庭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或其他晚辈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家庭中的幼儿和少年。主要任务是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儿童人学前,帮助儿童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儿童人学后,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儿童的卫生习惯,向儿敢传授基本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发展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等。家庭教育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施加影响。教育社会学视童年期为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认为在这一时期内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减弱。
2.学校教育: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少年和青年。主要任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①德育,旨在使学生具有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的信仰、思想、道德品质和世界观;②智育,旨在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③体育,旨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④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些国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和传授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学校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如社会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劳动等。教育社会学认为,对于正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取代了家庭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里,教育者按照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引导学生将前人的社会经验转变为个人掌握的经验,将社会规范和标准内化,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社会教育:主要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进一步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和世界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和更新人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引导人们从事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公民。社会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传统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技术教育等。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参观游览、举办讲座、开展文体活动、阅读书报杂志等。教育社会学将社会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动;认为个人在结束学校生活以后,社会教育取代学校教育继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教育在帮助个人正确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义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存在形态不同,可将教育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其中,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又统称为非制度化教育。
1.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原始社会的教育就属于这种状态。
2.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就属于这种形态。
3.制度化教育:随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投人巨大的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为使教育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规范。这就是制度化的教育,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复杂化,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的形态。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
二、教育的结构
(一)教育活动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每一个因素和层次,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不仅仅指直接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还应包括教育目的、方针的制定者,教科书、教材的编写者以及教育组织的管理者等等。教育者是在社会的专门委托下,以社会要求的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的,以其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控制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以至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不仅具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还具有受教育的必要性。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适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教育影响的特点:(1)选择性,(2)系统性和连续性,(3)较高的社会价值,(4)较高的教育价值。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的功能★★★(2012年统考简答题、2015年统考选择题、2016年统考分析论述题、2018年统考单选题)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作用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013年统考选择题、2013年统考论述题)
教育功能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