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2016年统考选择题、2018年北师大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统一执行。
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易考题型:选择,名解,简答,论述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2015年统考辨析题、2017年厦门大学分析论述题)
(一)个人本位论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爱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常常有害;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2013年统考论述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社会学派”教育家,如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是从社会得来的;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在他们看来,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三)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2017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前者是“活动里面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杜威进而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离开了过程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目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
(四)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2011年统考论述题、2012年统考选择题、2013年厦门大学辨析题)
教育准备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适应生活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准备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准备生活说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适应生活说认为一旦把教育看做为儿童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个丰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1)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人的发展既与生产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他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条件,取决于社会分工。
(2)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
首先,过去各种不同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成为手工工厂工人以后,他们就逐渐地失去了全面从事原有手工业劳动的能力,终身束缚在一种工具上,从事一种技能的操作。其次,这种一定的操作使工人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单调的动作,它使工人的精力或肢体的某一部分极度的疲乏,造成工人肉体和精神的真正畸形发展,破坏了人的肢体的完整和统一,使其片面化。再次,工场手工业的性质也使体脑的分离和对立进一步发展。
(3)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首先,大工业之前所有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是革命的;其次,由于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生产力上的运用,使人的全面发展也具备了可能性;最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必然要求打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趋向于体脑的结合。
(4)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其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现,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闲暇时间和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
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旧有的分工制度,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社会基础,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它为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已全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机会。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2013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大工业的发展,辩证地结合着两个对立的趋势,即生产的分工和生产技术基础的统一。生产的分工变动要求人的智力和体力多方面地发展,技术劳动的统一又为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能。所以,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占有重要位置,而参加现代化的生产劳动对学习现代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