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体规划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系、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易考题型:选抒题、名词解释、辨析题
二、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以上文件,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
2.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
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6.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7.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易考题型:选择题
Ø 推荐用书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二节)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二、三节)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第三节 )
Ø 本章重点梳理
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辨析。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2)(2017年统考选择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D。
1.(2017年厦大名词解释)教育无目的说。
【解析】教育无目的说也称“内在教育目的论”,是杜威提出的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在教育的过程,除了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把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2.(2017年厦大简答题)简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解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个性发展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个人内在潜力的张扬。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从逻辑上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基本面上的相对完整性和和谐性,其对立面是片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爱好、兴趣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特殊性,其对立面是共性。
其次,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也难以实现。个性发展是建立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之上的选择性发展,而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特长化,这又反过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追求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爱好和特长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辨证的统一体,个性发展不背离全面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且保持个性的人才。
(4)(2017年厦大论述题)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评述我国的教育目的。
【解析】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健全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重视个人的素质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以个人为本位。
社会本位论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不存在,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政治阶级性,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本位思想。
总之,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不可调和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既考虑到人的发展,也考虑到了国家社会的发展,既重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共同发展,又同时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兼具个人本位思想和社会本位思想,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4.(2013年统考单选题第5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