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
(一)学制的概念★★★(2011年统考选择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的要素★★★
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学制构成内容的向度。一般来说,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1)学校的类型,即学校实施哪种性质的教育。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学校的类型也就不一样。
(2)学校的级别是指学校的层次水平,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3)学校的结构决定了学校的类别,反映了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种种关系。
(三)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双轨制出现最早,于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以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双轨制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下延型教育系统,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发展为为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学校,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接受较为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上延型教育系统,是为劳动入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文法中心或公学,只能进人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着培养熟练劳动力的任务。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和资产阶级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严重分离有关。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二战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再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动,双轨制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依然明显。
2.单轨制
19世纪后期,体现着教育民主精神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人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虽然单轨制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发展理念,但是它也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与双轨制相比,单轨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该说,单轨制、双轨制在产生发展之初,都是各国根据不同国情走出的历史抉择,具有相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又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相对出现最晚,以“二战前的日本、苏联和中国为代表,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各国在施行中有根据情况有所偏倚,或倾向单轨,或倾向双轨。
分支(苏联)分支(美国)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2017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年,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易考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因素:
1.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海洋开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促使各国不断改革学校教育制度,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迎接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
(1)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教育结构的确立和调整、学制的颁布和实施都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控制的。国家的各项决策以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准则,对于关系着培养人才的类别与水平的教育结构和学制问题,也必然是以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为依据的。
(2)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确定人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他们的智力、体力等的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已为许多国家进行的学制实验和研究所证实。
(3)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等,都是同人口问题密切联系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同样要考虑到人口情况。
2.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会对教育类型和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的影响
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视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
◆易出题型:简答题
三、各级学校系统★★★(2018年统考简答题)
各级学校,是按教育的纵向等级划分的,即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1.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招收3-6岁儿童,以全日制为主,也有寄宿制、半日制。它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人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2.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是使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是学龄教育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普通小学招收6-7周岁的儿童人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学年限为5-6年,实行一贯制。
3.中等教育即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修业年限为5-6年(初中3年,高中2-3年)。
4.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类专业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学,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部分专业和少数重点学校为5年,部分大专院校附有短训班和专修班。
◆易考题型:选择题
四、各类学校系统★★★(2013年统考选择题)
各类学校,按学习任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