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的关系。关于课程含义的不同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欧洲中世纪的课程有“七艺”。事实上,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斯宾塞,他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2.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但这一课程观把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他们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应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建议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社会规划。
5.古德莱德认为有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这五个层次的课程概念在人们日常对课程概念的讨论中出现频繁且具有一定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2015年北师大简答题)
(1)理想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理想的课程的设计建立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原理基础之上,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论证课程的必要性。其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期望,而为了能够具有实践价值并发挥作用,在制定的时候须有一定的纲领性指导内容。
(2)正式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即列人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包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相关内容。
与理想的课程相比,正式的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做多少修改,只是获得了官方的批准、认可与推广实施而已。正式的课程只是理想的课程中的那些被官方认可与授权的部分。
(3)领悟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于正式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所以他们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会影响课程所预期结果的获得。
(4)运作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领会的课程与所实施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此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理论认识、理解深度、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课堂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影响。
(5)经验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基础而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特定的理解,不同学生听同一堂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是学习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才是该课程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决定了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以及效果。
这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概念涵盖着不同的课程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并且可以视为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形式,由此可以粗略地把课程对学生的作用过程视为理想课程的设计、正式课程的制定、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悟、教师的课程实施以及学生的经验课程的建构五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这些不同层级的课程实施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课程对学生的效果与价值。
◆易考题型:辨析题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词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认识不同,也由于文化传统特别是教育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总的来说,有这样一些看法:
1.大教学小课程,2.大课程小教学;3.课程与教学目的、手段的关系;4.课程教学二元独立模式,5.课程教学二元相互联系模式。
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2013年北师大简答题、2017年统考选择题)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课程理论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不同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各种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2013年统考简答题)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内涵
即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2.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3.特点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
(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3)强调训练的价值。
4.优缺点
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它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2015年统考简答题)
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内涵
即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2.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3.特点
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主张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1.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内涵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即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2.代表人物
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杜威。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奈勒。
3.特点
(1)学习者的兴趣是基础;
(2)学生位于控制的中心。
提示:除了以上课程流派外,考生运要分析并评价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课程论流派的不同观点,建议参照推荐书目荎行复习。
◆易考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