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的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课程观不同、划分标准不同,因而所设计的课程类型也不同。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2011年统考选择题、2013年统考选择题、2016年统考选择题、2017年统考选择题)
按照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一)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是指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综合课程的优点: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利于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综合课程的缺点:综合课程中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教材的编写、师资等问题。
(二)分科课程(2014年统考简答题)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是按照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分科课程的优点:注重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学校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
分科课程的缺点:由于分科过细,造成学科间的相互隔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外部世界,影响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关心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在教学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不断分化,使学校课程门类越来越多,且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保证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其优势体现在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较宽广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意:这部分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除上述课程分类外,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说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及其利弊。
◆易考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四、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2016北师大名词解释、2018年统考辨析题)
1.核心课程,指在若干学科中选择几个认为重要的学科合并成为一个范围更广的学科,规定为每一个学生所必修,同时尽最使其他学科与之相配合的一种课程。核心课程在产生之初,其显要特征就是注重社会需求以及生活为中心。因此,它既反对学科中心论,又反对活动中心论,强调以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心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其目的在于企图培养学生具有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有效的公民,使学校成为重建社会的工具。当然,核心课程除了学科间的综合并构成一个“核心”之外,它还有另一显著特征,即这种课程是要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是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
2.外围课程,也称边缘课程,是指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它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它也不像核心课程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通常,外围课程(边缘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差异,如同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育者直接地表现出来的,如课程表中的课程。
2.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第一,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形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第二,在课程的计划性方面,隐形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手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第三,在课程的学习环境上,隐形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题教学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