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通过“饿猫迷笼实验”得出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时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联结,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试误说,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遵循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强化论
斯金纳发明所谓“斯金纳箱”的学习装置。他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
(1)正强化和负强化。根据儿童的不同表现,对儿童的奖励和惩罚。
①正强化:任何导致个体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负强化: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销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与消退。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者撤销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作“惩罚”。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若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这就是“消退”。
(4)强化物
①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能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等;二级强化物是一种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后获得了强化性质的强化物,如金钱、分数等。二级强化又可以分为社会强化、信物和活动。
②普雷马克原理:又称“祖母效应”,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如告诉孩子:“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
(5)强化程式(程序)
①连续强化程式:给予每个反应强化。
②间隔强化程式
A.定时强化: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
B.定比强化: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C.变时强化:不定时给予强化;
D.变比强化: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补:
1.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反应率低,但在时间间隔的末尾反应率上升,个体行为效率的曲线呈现出“扇贝”的形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扇贝效应”。
2.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考试班级前三名能得到手机;考试班级前三名不用做家务;考试倒数要做家务;考不好哭着要买手机,家长不理会。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