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十章9 腰椎穿刺术”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腰椎穿刺术
一、目的
1.诊断性穿刺
(1)检查脑脊液的成分,了解脑脊液常规、生化(糖、氯化物和蛋白质)、细胞学、免疫学变化以及病原学证据。
(2)测定脑脊液的压力。
(3)了解椎管有无梗阻。
2.治疗性穿刺
主要为注入药物或放出炎性、血性脑脊液。
二、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
(1)脑血管病。
(2)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3)脑肿瘤。
(4)脊髓病变。
(5)脑脊液循环障碍。
2.治疗性穿刺
(1)缓解症状和促进恢复:对颅内出血性疾病、炎症性病变和颅脑手术后的患者,通过腰穿引流出炎性或血性脑脊液。
(2)鞘内注射药物:如注入抗菌药物可以控制颅内感染,注入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可以减轻蛛网膜粘连等。
三、禁忌证
(1)穿刺部位皮肤和软组织有局灶性感染或有脊柱结核者,穿刺有可能将细菌带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内。
(2)颅内病变伴有明显颅高压或已有脑疝先兆,特别是疑有后颅凹占位性病变者,腰椎穿刺能促使或加重脑疝形成,引起呼吸骤停或死亡。
(3)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
(4)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
(5)血液系统疾病、应用肝素等药物导致出血倾向及血小板计数<50×109/L者。
四、方法
1.体位
患者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以增加椎间隙宽度。
2.选定穿刺点
腰椎穿刺一般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隙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两侧骼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中线相交处为第4腰椎棘突,其上为第3〜4腰椎间隙,其下为第4~5腰椎间隙。
3.穿刺部位
严格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巾,以1%普鲁卡因或0.5%〜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点作皮内、皮下至韧带的浸润麻醉。
4.步骤
将腰椎穿刺针(套上针芯)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针头斜面向上),推进4~5cm(儿童2~3cm)深度或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提示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可拔出针芯,让脑脊液自动滴出,并接上测压管先行测压。接紧测压管后让患者放松身体,缓慢伸直头及下肢,脑脊液在玻璃管内随呼吸轻微波动,此时的读数即为患者脑脊液压力的数值。取所需数量脑脊液于无菌试管中送检,若需做细菌培养,试管口及棉塞应用酒精灯火焰灭菌。
5.术后
拔出穿刺针,针孔用碘酒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并稍加压迫防止出血,再用胶布固定。
6.注意事项
若需了解椎管内有无梗阻,可做压颈试验,但颅内压增高或疑有后颅窝肿瘤者,禁忌做此试验,以免发生脑疝。
五、护理
1.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做过腰椎穿刺检查等;指导患者了解腰椎穿刺的目的、特殊体位、过程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息惧心理,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签字同意。
(2)备好穿刺包、压力表包、无菌手套、所需药物、氧气等,用普鲁卡因局麻时先做好过敏试验。
(3)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在床上静卧15〜30分钟。
2•术中护理
(1)指导和协助患者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确体位。
(2)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及面色变化,询问有无不适感。
(3)协助患者摆放术中测压体位,协助医生测压。
(4)协助医生留取所需的脑脊液标本,督促标本送检。
3•术后护理
(1)指导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告知其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但可适当转动身体。
(2)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腰背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穿刺后头痛最常见,多发生在穿刺后1~7天,可能为脑脊液量放出较多或持续脑脊液外漏致颅内压降低。应指导患者多进饮料、多饮水,延长卧床休息时间至24小时,遵医嘱静滴生理盐水等。
(3)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液、渗血,24小时内不宜淋浴。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十章9
腰椎穿刺术”,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