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博学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是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黑格尔称他为“人类的导师”。
(一)灵魂论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灵魂分为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分为动物灵魂和植物灵魂两个部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智的灵魂。一是植物灵魂,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生长等生理方面。二是动物灵魂,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三是理想灵魂,是灵魂的高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思维和认识方面。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但它天性中有某种反理性的倾向,会与理性相对抗、相搏斗。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想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说明了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体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注意或是企图消灭它们,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做不到的。第二,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用理性限制、引导、指导欲望,人就成为人。发展人的理性的教育尤其是德育的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后世很多教育家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各种意见对立。总的来说,他们无法绕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问题。
(二)教育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品性的人。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显然起着特殊的作用。
认为要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得到充分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训练和教育。他认为身体、情感和理智三者应有一个发展顺序。他认为人的最终发展依赖于教育,而身体、情感的发展完全为理智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和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依据。不同的是,卢梭认为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自然教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时,并不认为教育对人的形成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并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而又在不良的环境中养成了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指导。对于拒不服从理性领导的不可救药的人,强制和惩罚是必要的。因此,必须建立公共生活的正确制度,有良好的立法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易出题型:选择题
Ø 推荐用书
吴式颖等编:《外国教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第二、第三节、第四节)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第三节)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2.简述苏格拉底方法并加以评价。
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4.简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在教育理论中的意义。
5.简述亚里上多德的教育作用论。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7年统考单选题)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者雄辩家为主的学校是( )。
A.文法学校 B.弦琴学校 C.体操学校 D.修辞学校
【解析】D。
2.(2013年统考选择题第25题)在古希腊罗马教育中,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军事教育 B.重视女子教育
C.倡导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D.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解析】选C。
3.(2013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第9题)苏格拉底方法。
【解析】“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或“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既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地活跃。但是苏格拉底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作为参照。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年幼的儿童。
4.(2013年厦门大学简答题第4题)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解析】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其相同之处是学校教育主要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教育还没有和生产劳动发生关系,二者都把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放到重要的地位。但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不仅要求通过严格的军事操练使学生身强力壮,而且还力求实现智力、美感、道德和体育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在斯巴达教育中是看不到的。雅典教育的和谐发展的思想,不仅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极大重视,而且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2014年统考单选题第24题)古代斯巴达人为年轻一代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 )。
A.文雅教育 B.文体教育 C.职业教育 D.军体教育
【解析】选D。
6.(2014年统考单选题第25题)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向雅典青年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是
A.了解自然 B.熟悉社会 C.虔信上帝 D.认识自己
【解析】选D。
7.(2015年统考单选题第25他)将人的灵魂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伦理的灵魂,并根据此主张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古希腊教育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解析】C。
【考查知识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8.(2016年统考单选题第24题)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队古希腊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是( )。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确立了“七艺”的课程体系
C.形成了自由教育理论的体系 D.提出了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
【解析】C。
9.(2018年统考单选题)创设文法、修辞、辩证法科目,为后来七艺成型奠定基础的是
( )。
A.智者派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德哥拉斯学派
【解析】A。
【考察知识点】智者派提出了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提出了七艺中的后四艺,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