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见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2.教学评价(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有教无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学在官府(见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5.骑士教育(见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见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析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局限。(见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析《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
【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勉强、压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它反映的原则是启发性原则,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者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人。(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5)发扬教学民主。
3.简述孔子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
【答】“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读书只是记诵不去思考,就不能抓住事物的要领,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只思考,不读书吸收实际知识,就不能解决问题,容易倦怠。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有助于深人认识,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基本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怎样认识义务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
【答】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或迟或早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教育普及化的一种普遍形式,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义务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义务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小学教育和初中三年的教育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适龄儿童、青少年最先接触到的正规性的、具有启蒙性质的教育,义务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性格,甚至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对后续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为后续阶段的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一时期的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泛,具有全局性的视角,为以后培养专业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都提供了保障。
2.分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见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试论杜威的教育本质观。(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见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