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主要的代表著作是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
一、教育实践活动★★★★
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到瑞士的一个贵族家里当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活动。1802年他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这个学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09年他应柯尼斯堡大学的聘请,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并亲自在研究所附设的实验学校教数学课,为培养优秀教帅作出了贡献。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关于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1)内心自由。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什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内心自由观念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方向,还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2)完善。指人调节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4)正义。即“守法”,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
(5)公平或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关于伦理学的重要的特征,赫尔巴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五种道德是一个不可偏废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任何一种观念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或过少,追求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他系统研究了观念、统觉、兴趣和注意力等心理学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深受康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他更主要的是把统觉活动看成一个心理范畴,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当新的刺激发生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人到意识阈中;姐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便能够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类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相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赫尔巴特把人的全部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认为观念的联合或斗争是心理学的基础。他提出观念是人的大脑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同化的产物。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三、道德教育理论★★★★★
1.教育的目的(2016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成五种道德观念。
2.教育性教学原则(2013年北师大已考简答题、2013年厦门大学已考辨析题、2015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
教育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他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他认为要通过教学来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教学目的与整个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因此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最高目的,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最后,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3)教育学教学的意义
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休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其局限性是把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具有严重的机械化倾向。
3.儿童管理和训育(2013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三个阶段。管理的目的是在儿童心里“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应在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之前进行。训育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训育是指“有目的进行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训育分成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判断必须转化成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四、课程理论★★★★★(2018年统考已考简答题)
赫尔巴特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自己较为完备的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2011年统考已考论述题)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与儿童日常经验保持联系。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他把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兴趣。根据兴趣的分类,最后划分相应的课程。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是统觉理论。依据统觉原理,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的背景中形成的,因此课程的安排使儿童能不断地从不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熟悉的材料。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的作为学生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被作为所有学科的中心,目的是保持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3.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把儿童发展与课程联系起来。他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婴儿期要注意身体的养护和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觉;婴儿期应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应发展其理性。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五、教学理论★★★★★
1.教学进程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是以统觉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耳机线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1)单纯的提示教学。即直观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已经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准备。
(2)分析教学。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一,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二,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