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一、学科特点分析
自2007年开始,教育学统考已经经历了12个年头,通过对12年考题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吏部分的分值始终保持在50分左右,考试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2011年增加了辨析题。其中选择题一般为10道左右,所估分值20分左右,剩下的30分要么是1道简答题、1道辨析题(15分题),要么是一道分析论述题(30分)。在了解国教育吏部分考试题型分布的基础上,建议考生在复习本部分过程中应当注意详略,对于容易出大题的部分应当着重背诵。从历年的真题来看,出题较多地集中在近、现代教育史两部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北京师范大学在2013年的自主命题试卷中考察名词解释1题、论述题1题,共计50分:厦门大学在2013年的自主命题试卷中考察名词解释2题、论述题1题,共计52分。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全国统考与自主命题在分值比例分配上几乎无异,在考察的知识基础方面也是差别不大,不同的是,题型题量上有所区别、命题的重点有所区别而已。
从考试内容来看,本部分出题更加灵活多样,加大了对细节知识点的考查,所以建议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各个知识点,并且关注细节知识点。
二、学科知识概览
在对中国教育史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紧紧抓住二个线索: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和教育实践史。对于教育思想史的复习,要抓住主要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了解他们的主要著作和观点,尤其是其主要命题和核心概念,以及他们的思想的传播、影响和历史意义,甚至进步了解他们共同的思想主题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教育制度史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制度化的过程,包括机构史、政策史和立法史。其中,中国制度史往往与朝代联系在一起,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和改革,是贯穿其中的几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要特别重视。另外些独特的教育机构也要关注,如稷下学宫、京师同文馆等。教育实践史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现象原生态的发展过程,这部分则主要把握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教育活动等。另外,还可以和教育思想史中的主要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理解,因为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教育活动,是当时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总之,在这三个线索的基础上,既可以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也可以进行横向的中外对比。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了解三者发展的基础上,要学会融会贯通,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更深一层的把握。
(一)联系社会背景知识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所以在学习教育史过程中应该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把教育看成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在关注教育史实的自时也应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进行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史实。
(二)历史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将中国教育史中的任何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考看教育发展是否顺应了因史的发展潮流,较之前面的史实有何进步之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理解。
(三)比较的方法
比较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同类比较和相异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等,要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通过这种比较的视角,可以加深对中国教育史现象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