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其著作有(文成公全书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他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他总结出“玻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小,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2015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7年统考已考选择有直接关系。题)
王守仁十分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即学的目的是发现本心所具有的良知,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不赞同朱熹将“心”、“理”区分开,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即所谓“心即理”,认为客观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岘范,都是心所固有,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同时他还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大理”,是“心之本体”,在他看来,“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认识的本体、道德修养的本体。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的;是不分圣思,人人共有的;是不会泯火,也不会消失的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到昏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也即“学以去其昏”或者简称为“致良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去恶为善”。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在如何进行教学上,王守仁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所谓分限,是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儿童的身体、智力都处于形成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年龄特质因此对儿童的教学必须依照这一状况,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他把这种量力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他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学习。
“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
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因材施教”。“人的资质不同,能教不可同等”,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以起到“益精其能”的效果。
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内容要照顾到学生原有的基础及其接受能力,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承认人的差别,承认教育的作用,把教学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王守仁能在十五六世纪提出这一思想,是难能贵的。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三、论教学★★★
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无可不学。读经的作用是求帮助,复明本心的常道:写字、弹琴和习射对于陶冶本心很有价值根据这种教育内容的主张,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读经问题上,王守仁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史,《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守仁这里所说的“五经”,实际上也就是“六经”,除前者不包括亡佚的《乐经》外,所指是一样的,都是对儒家流传下来的五部经典的统称,因此所谓“五经”亦史,也就是”六经”亦史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从这种认识出发,自然无论是表现为普遍意义的圣人所作之“六经”,还是表现为具体经验过程的历史,都是混融如一地存在于良知良能的人的心中的。“六经”只是”致良知”的工具之一,但是以“六经”为代表的知识,如果不融人作为个体内在意识的心中,是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王守仁作修养方法方面强调“事上磨练”,所谓“事”是指人事。
王守仁以“六经皆史”说来界定经的性质和经学教育的作用,意在“去繁文以明道”,使经学教育重新恢复到孔孟之道上来,发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王守仁在学习方面反对育从《六经》,提倡“自知”,“自得”。他坚决反对今时迷信繁琐注释的学风和记诵辞章的恶习,这个观点在,时迷信四书五经的风气中,是颇为新鲜的见解他还反对一味信奉先贤,提倡“惟是之从”,认为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判断是非的能力,主张一切是非,都要靠人的先天的良知来判断,古人圣贤的言论也是不足为据的;反对道德教育对人的束缚,提倡“点化”“解化”和“谏师”。
◆易出题型:选择题
四、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批判和揭露了传统的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