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也称“壬寅学制”,由张百熙主持拟定,包括一系列的学制系统文件。它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学制主要分为三_段七级。第二年,即光绪二廿九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章程以外,还制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这个学制也称"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纵的方向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其宗旨在于“培养儿童有浅近的知识,并调护其身体”,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共三级1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宗旨为“高等专门之始”,仅设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年到4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11年到]2年。儿童从7岁人小学堂到大学堂毕业,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横向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以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制定与施行,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学校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加之整个学制改革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所以所施行的学制虽然形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学制,但实质上仍然是受封建思想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易出题型:选择题
二、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唐,至近代它的弊端已充分暴露。清末新学堂兴起,科举成了新兴学堂最大的障碍,自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不断遭到批判。“庚子事变”后,不少官僚和封疆大吏纷纷要求递减科举取士名额。科举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发展形成阻碍。学生为功名而学,每到科举考试之时,学生纷纷前往应考,新学校也成了科举的附庸。光绪三十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从维护清朝统治的基点出发,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校。迫于形势,清政府于当年八月下令“自丙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停止工作”。至此,自隋朝起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完全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旧的取士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中国教育开始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过程来看科举的废除经过了这几个步骤:(1)改革科举的内容:(2)递减科举中额;(3)停止科举。科举从议废到实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力地配合了新学制的实施,为新兴学堂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兴办学堂的高潮。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文化和考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中,仍然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对待和总结。
◆易出题型:选择题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清政府原先没有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教育由礼部兼管,也只着重管理科举考试,下属国子监管理国学。科举制的废除使中国社会的教育秩序混乱,为了规范全国的教育,清政府需要设立新的教育机构来管理全国的教育。1905年,中央成立学部工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行政机关,以后将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最高长官叫尚书,其次为左右侍郎,并且聘请咨议官作为学部的顾问。学部内分为五司十二科,即五司:总务司、普通司、事业司、会计司、专门司,后来又增设了图书司,共十二科。各司设郎中,各科设员外郎。在整体上注意到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联系,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地方的行政也作了改革,设提学史司为统辖各省教育专门机构,长官为提学使,各省提督学政和新设学务处撤销。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各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至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易出题型:选择题
四、确定教育宗旨★★★★
1902年以前,中国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1906年,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学部正式规定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忠”“尊礼”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给予发挥,并以此来批判其他异说,这明显是保留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尚公”、“尚武”、“尚实”就是要求学生热爱大清帝国要学习操练,办军事学,学习一些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军事、经济的要求,该旨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但较以前仅一般说明中西学的关系,现在对各项进一步的解释,其中注意到了国民公共心、国家观念,身体素质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用结合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此外在学部宣布教育宗旨的同年,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出发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提出的四台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教育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注意: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涉及了众多方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实际作用,应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突破。
◆易出题型: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