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5-26 17:32:37  |  关键词:

  •  
  •  
  •  

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名词解释

1.教学监控能力

【答】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学习策略(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行动研究方法(见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白板说(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设计教学法(见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韩愈在其《师说》中所论述的师道观。(见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间的迁移部分地是由于两种学习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迁移现象。

(2)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迁移的定势说说明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4)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4.简述荀子关于教学的思想。

【答】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研究荀子的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是现存的《荀子》一书。荀子也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教学思想的理论总结者。他的教学思想主要有: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性恶论”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指出凡是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人物。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使国富民强。

(2)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

(3)以“六经”为教育内容。荀子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播,他虽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为重点。

(4)“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5)论教师。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在师生关系上他在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他认为符合以下要求者可为教师: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这些观点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5.简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措施及其心理学依据。

【答】教师要对有不良品德倾向的学生有正确的认识,要看到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在有利的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1)消除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关系的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不良的道德行为。这是矫正不良品德工作中首要的心理学问题。

(2)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是人们克服个人缺点和错误的巨大动力。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点,增强是非感。要增强品德不良学生的道德认知。

(4)增强与诱因做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正确的行为和动机得到不断巩固,使错误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克服。

(5)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正确把握这种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学生不良品德的性质,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6)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强化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转变。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教育机智。教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根据特点,耐心教育。

三、论述题

1.利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阐述在课堂中应如何应用观察学习。(见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请评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见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3.以下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的论述,请你做出分析。

【答】(1)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的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

(2)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另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二者之间的折中或者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

(3)总之,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量、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4.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