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5-26 17:44:08  |  关键词:

  •  
  •  
  •  

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癸卯学制(见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赫尔巴特

【答】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代表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

3.教学设计(见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真题)

4.人的全面发展(见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真题)

5.辐合思维

【答】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又称求同思维。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辐合思维。例如,利用公式解题,按照说明书把购买的电子产品的各种性能调试出来,都是辐合思维。

6.共同要素说

【答】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即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的共同要素说,其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上具有共同点。

7.功能固着(见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8.教师职业形象

【答】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教师的职业形象的内在精神包括职业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外显事物表现为教师节日、教师组织、教师着装等。

二、简答题

1.简述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基本经验。

【答】(1)在教育宗旨上,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蒙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私塾教育中,十分强调对儿童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在培养学习行为上,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3)在学习动机上,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内容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并重。按照教授内容类型,大致可分为识字类、历史知识类、介绍生活常识类、为诗作文类和讲授伦理道德类。

(5)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熟读并会背诵是最低要求,然后由塾师逐句讲解,采取“点化”和启发的方式,注重学生自学,将识记与领悟完美结合。

(6)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私塾一般十几到二十人,学生的入学年龄不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也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

2.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见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激进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答】(1)简介:在皮亚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菲为典型代表。

(2)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②认识的功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

(3)激进建构主义认为,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一词,只要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的一致。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

5.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要求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以及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有: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

6.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见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真题)

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分析。(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运用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论述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陷。

【答】(1)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教育,教育是提高人们品格素质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人的一生中很长一个阶段是在接受教育。杜威从生活来看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通过生活来教育。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二人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他们希望教育中体现生活,生活中体现教育。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加强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获得知识,更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2)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陷为教育与生活相脱离。

①原因:a.课程目标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b.课程结构上,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c.课程内容上,表现为“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d.课程实施上,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e.课程评价上,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f.课程管理上,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多为国家统一课程。

②解决方法:a.课程目标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生活中培育道德、发展智力、锻炼体能、鉴赏美丽;b.课程结构上,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体验性课程的比重;c.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d.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e.课程评价上,促进评价指标多元化,把与生活相关的能力或知识列入评价指标,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f.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

2.结合实际分析学生品德的一般发展过程。

【答】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发展是指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①依从。依从是指个体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性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②认同。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现象。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的控制。认同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③内化。内化是指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认知发展机制。(见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