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学制(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课外活动
【答】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又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组织指导的不同。校内活动是由学校领导,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校外活动是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活动。
4.电化教学
【答】电化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5.教育目的(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教育漫话》(见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7.《三字经》
【答】《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8.有教无类(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9.《民主主义与教育》(见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真题)
10.程序性知识(见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11.创造力(见2015年浙江师范大学真题)
12.迁移(见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13.上位学习(见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德育的实现途径。(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问题发现教学。
【答】(1)含义:“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发现教学”形成理论并做出新发展的,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
(2)实质: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论是认识一种样式、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还是提出一个科学理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
(3)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换;③知识的评价。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明确学生所要建构的认知结构包含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换、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4.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见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简述自我调节理论。
【答】(1)简介:自我调节理论是由观察学习理论中的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基本过程。自我调节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转折点,表现了人的认知对行为的多种影响。
(2)基本观点:班杜拉认为,各种社会示范会对儿童道德标准的建立和整个社会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人一旦社会化,就不再依靠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是靠自己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自我调节的作用:自我调节是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儿童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是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加强道德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道德原理、道德规范的自我体验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过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7.简述如何加强学习策略的应用。
【答】(1)教师在学习策略的指导训练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2)教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3)善于不断寻求新的学习策略。(4)能将学习策略明确地、有意识地教给学生。(5)能提高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意识水平。
8.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要素及其作用。(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论述唐朝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试述科学心理观。
【答】(1)关于人的心理的实质有不同的观点:
①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灵魂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其中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决定的,都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观念”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心是世界上万物的主宰,客观事物都是由个人的感觉、思维,即心理决定的,是心理的产物。
②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心理、精神,而心理、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它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2)科学心理观点:
①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产发生反应的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产生反应的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
③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对以培养人为特点的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启发、培养、引导、激励和发挥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既是个人为人立世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②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来传播最新知识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
③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开放性试题,围绕科学发展观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